壮族丧葬仪式深受孝悌意识的导向,同时也深受灵魂意识的左右。老人病逝,孝男孝女立即披麻戴孝,痛哭诀别,并往舅家报丧。师公或道公带着孝男去河边汲水,接着煮柚子叶浴尸,给逝者换寿衣。 《垌溪纤志》 载:「壮人亲死,恸哭水滨,投钱于河,汲水而返,用之浴尸,谓之 『买水』,否则以为不孝。」 届时邻里亲戚赶来,念经后,在棺底垫木炭后入殓,儿女亲人跪恸诀别。此时厅堂板壁已拆去。棺材头朝里足朝外放好,安灵桌上立一高 1.5 米,宽 0.7 米左右,以篾为骨,糊以彩纸的宫殿形牌位。棺后安一小桌,上面自始至终供一碗大米饭,孝男孝女男左女右,于棺侧铺席守灵。
丧家要设道场由师公和道公做法事,时间有一昼夜到七昼夜不等,视财力大小而定。道场开坛,师公道公各立于一边立坛,悬挂神像,各按自己的程序做法事。师公依次唱诵诗经,并做上幡、演武、破狱等法事,引荐亡灵平安升入天界,不再后顾做祟,令家人平安。道公则做开斋科、破狱、召亡、冥途引路科、初宵科、消灾科、未夜科等法事,超度亡灵。期间宾客络绎不绝前来吊唁,在灵前肃立躬身致哀,孝男孝女于棺侧双膝跪地,扣头还礼。丧事期间,宾客和孝男孝女一样素食。出殡通常是在上午 10 时左右,由法师前导,孝男孝女哭送于灵柩之后,跟着是吊唁的客人。棺木入穴,孝男孝女跪于坑前,道公、师公诵经后,方能掩埋。这天不得吃早餐,出殡后,主人备荤菜招待客人,以示谢忱。这顿餐壮话叫 「挨乖」(ngaizgvaiz),意为晚吃的早餐,以后 「挨乖」 就变成出殡的代名词。出殡算是临时安葬,三年后,子女将死者遗骨洗净揩干,装入金坛 (一种高约 66 厘米,腹径 50 厘米左右的加盖陶坛),埋入宝地,圈坟立碑,让儿孙清明祭扫,这叫 「二次葬」 。
在古代,壮族曾先后有崖葬 (悬棺葬) 、牛骨稻谷垫尸葬、头骨围圈葬、石室葬、屈肢蹲葬、岩洞大棺葬、水葬、合骨葬等多种葬俗,今已不存,只有二次葬普遍存在。
参考资料:梁庭望 《壮族文化概论》 [M],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年 6 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