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又称丧礼,是人死后由亲属、邻里等哀悼、纪念、评价的礼节,同时也是处理死者殓殡祭奠的仪礼。它既有社会习俗的特点,又有人类特有的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葬礼的历史从出土的墓葬考察,至少在两万年以前已经有了。那时,古人在死者旁放有装饰物、食品和各种生活生产用具,就证明当时已经为安慰死者 「灵魂」 、安排死者生活举行过相应的仪式。在各民族古老的葬礼中,除土葬、火葬、水葬外,还有将死者尸体安放在树顶、山野的 「露天葬」 仪式,有的将死者尸体分割后由亲属吃掉进行行 「腹葬」 的,这些都是古老的原始信仰的遗留。
汉族的丧葬仪礼,都是从周礼传袭演化而来。按按照 「生有所养,死有所藏」 的原则,我国古代早已把对死者的处理看成很庄严的大事。丧礼的几大项目如下
一、停尸。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便是把死者尸体安放在规定的地方。 《仪礼・士丧礼》 说:「死予适室,无用敛衾。」 以正屋论,死于北牖下床,迁于南牖下床上,停尸,脱去死衣,盖上特制的殓被。现代农村照例有停尸的仪礼。北方,死于炕上,后用木板停尸地上,临死时或死当时脱死衣换 「寿衣」,供饭,北方叫 「倒头饭」 。停尸方向各地不一,多西向。处理尸体有在死者口内含铜币的,古代有 「含玉」 习俗。少数民族中,如北方满族多含乾隆制钱。拉祜族多含银子或银圆,名叫 「含口」 。有的在停尸时就举行沐浴 (又称 「洗尸」) 礼,整修发须指甲。傈僳族停尸多靠火塘里边,头向地势高处,头包头布,头前供酒饭,供猪肉,男供九斤,女供七斤。杀猪煮肉祭死者,祈求保平安。有的不停尸,直接停棺。
二、招魂。古代招魂礼有专司这种仪礼的人,名叫 「复者」 。复是返还的意思。古俗招魂自前方升屋,面北呼叫 (死者为男呼名,女呼字) 。手持寿衣,呼三长声,取魂魄返归于农。然后自后方下屋,将衣敷死者身上。后世受佛教影响,有向西方呼叫的。近代在拉祜族中要请巫师为死者招魂,用白纸剪人形,系于竿上,燃香烛,在死者身旁举行祷告。招魂是古俗,后世多删减。
三、吊丧。西南有些少数民族中常有用吹竹号报丧的,村中死了
人,用吹竹号多少声标志死人的身身份;拉祜族在村中鸣火枪报丧,这是吊丧礼的准备。家族、亲族穿丧服,按制分等。孝男孝女守灵、举哀,朝夕和宾至时都要哭莫。哭丧多为歌颂死者功德的。守灵时,子女、尊卑、长幼有别有序,执丧杖,俗称 「哭丧棒」 。父死用竹木,母死用桐木,取其不忘根本的意思。来宾吊丧,主人哭拜稽颡。吊丧期间家属、亲友非丧事不谈,面垢忌脂粉,食米粥淡饭,不吃菜果,以示哀恸。家里养马备车,金属饰具一律改换木制,彩丝改用绳,马不剪鬃。这时的吊丧还是葬礼的准备阶段。
四、殡仪。又称入殓、大殓。有饰尸仪式:洗尸,按制更衣,入棺前先书铭,写好柩位。入棺时,上盖下铺都十分严格;棺木的彩画都有信仰上的意义。入棺,家族ト吉。后世有入棺封盖时、亲属守在左右高喊死者称谓大叫 「躲钉」 的习俗。如父母死,殓时要等在外的儿女到家才能入棺;妇女死也要等娘家父母或兄弟姊妹到后入棺。此是亲属向遗体的告别仪式。布朗族为死者入殓,要铺盖白布,装一小袋饭,将生前首饰、心爱物放于棺中。在死者身底,多有垫铜钱、银币的,有的放四角,有的放成七星形。佤族也有将随葬品放入棺内的习俗。盛殓后,设灵堂举行奠礼,这是丧葬阶段的大礼,是正式的追悼亡人的仪式。从迁尸入棺到宾客拜奠,都属殡仪。
五、送葬。又称下葬,是全部丧葬阶段的最后程序。先是掘墓,有的富豪官宦家,人在世时就有营造墓室的,大部分是丧后破土掘墓,
墓有ト吉仪式。随后,通知亲友下葬日期和程序。送葬日辰、行列、祭品都各有惯习。古代供物包括猪、羊、鱼、枣、栗等,祭酒也有惯制。僳僳族出殡,四人抬尸,无棺,尸体放在栗木杆上。男用九根,女用七根,杆上垫麻布毯,用麻绳系尸。男子的殉葬品有弩弓、刀、苞谷、烟袋等都放在布袋中;女子无弓刀,有织梭与针线。布朗族出殡,点蜡烛四支引路,在埋葬处死者头下埋一壶酒,一杯茶,表示吃喝好了再上路。拉祜族用两根木料扎成担架,抬尸埋葬。由一男子手持火把或端一火盆,随带死者衣物用具送行,表示死者还像生前一样继续可以生活。下葬后,死者的面部俯卧,侧身,手交叉。埋后平整坟土,不垒坟,在坟场焚毁死者衣物。葬后返回祭祖先,跳舞唱歌表示驱逐鬼魂。古代汉族、朝鲜族都有殡后棺暂停在家中,孝子守丧,居住在临时庐内,三年后出葬,这种古俗现已淘汰。
葬礼将人间的社会习俗与信仰习俗杂糅在一起。既存在对死者一生的社会影响、事业贡献和作为进行总评和追念,又包括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世界的祝福。葬礼以后的仪礼,如理七、断七、百日、周年,各种追荐仪式,主要是信仰习俗中的仪礼了。也就是葬礼由对人的仪礼转为对 「鬼灵」「祖灵」 的仪礼;此后,大多进入宗教的、迷信的范围,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往来,相去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