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 「坐」 才叫 「坐有坐相」

2024-10-01 10 0

  

唐代阎立本所绘 《步辇图》 中的唐太宗盘腿而坐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顾闳中所绘的 《韩熙载夜宴图》 中已出现两种不同坐姿

  敦煌莫高窟北魏 257 窟中的 「连坐胡床」 壁画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 「行为规范」,比如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 「怎么坐」 讲究颇多。 「蹲踞」 、 「箕踞」,或 「安坐」 、 「正坐」 、 「跪坐」 、 「经坐」 、 「恭坐」 、 「肃坐」 、 「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 「坐」 的姿势可谓数不胜数。那么,怎么 「坐」 才叫 「坐有坐相」?

  「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

  《容经》:「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

  古代的 「坐」 与现代的 「坐」 并不一样。在秦汉以前,「坐」 的概念比较宽泛,「坐」 、 「踞」 、 「跪」 、 「拜」 等都属于坐的范畴,这是当时最合乎礼仪的坐姿。 「坐」,又叫 「安坐」 、 「正坐」 、 「跪坐」,成语 「正襟危坐」 里所说的 「坐」,指的就是这种坐法。

  安坐,是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据考证,安坐源于神灵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势 「尸坐」,乃一种权威姿势,当时的贵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开场合都是这么个坐法。

  同一个坐姿,也有不同的 「坐法」 。有关坐姿的理论,古人称之为 「坐容」,系 「容经」 的组成部分。西汉贾谊在 《新书》 中专门写了 《容经》 一章,其中 「坐容」 这样要求:

  「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身体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长一短,脚掌不要着地。两眼平视的,称为 「经坐」;头微低,目光注视对面尊者的膝盖,叫 「恭坐」;低头,目光不超出身边数尺远,则为 「肃坐」;头完全低下来,甚至连手肘都下垂,则叫 「卑坐」 。

  贾谊所说的 「经坐」,其实就是常规的 「安坐」,即 「席地而坐」 。据分析,贾谊的 《容经》 可能是专为诸侯王而写的 「礼仪教材」 。可见,当时 「怎么坐」 确实很重要。

  除了固定场合的 「坐法」 外,类似像今天坐公交出行一样的乘车行为也有特别要求。秦汉以前,人们乘车分为 「坐乘」 和 「立乘」 两种,即坐着和站着之分,分别有 「坐车之容」 和 「立车之容」 约束之。

  「箕踞」—古人最随便的坐姿

  《说文解字注》:箕踞乃 「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

  先秦时期,不会坐或是乱坐都属不懂礼仪的行为。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曾因乱坐而被孔子臭骂一通。一次,原壤张开两腿,坐等孔子,即 「原壤夷俟」 一说。据 《论语·宪问》 记载,孔子见到后当场就发火了,用拐杖敲打着原壤的小腿骂道:「幼儿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其大概意思是,你从小就不懂礼数,长大也是废物一个,老了白浪费粮食,是个害人精。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都是 「正襟危坐」,孔子大骂原壤显然是过于 「上纲上线」 了。秦汉以前,除了礼仪性质的坐外,还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开场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势。蹲踞与箕踞相对舒适、自由,是古人较为随意的休息性姿势。

  「蹲踞」 是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就是 「蹲着坐」 。 「箕踞」 是怎么个坐法?清人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中称,「箕踞,则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 就是两腿伸直拉开,呈八字状,看起来似簸箕。原壤的 「夷」,应该就是这种坐姿。

  根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造型的分析,蹲踞、箕踞这两种比较生活化的坐法,其实是殷商时期东方夷人 (今江苏、山东一带原居民) 的坐法,与中原 「文明」 的安坐相比,自然显得原始、粗俗,春秋时期原壤的坐法被称为 「夷」,源头即在此。

  「双手垂坐」—古代女性防 「走光」 坐姿

  《韩诗外传》:孟子见妻踞遂白其母曰 「妇无礼,请去之」

  对于蹲踞坐姿的最原始象征意义,有民俗学者认为是上古时人们生殖崇拜观的反映,具有惊人生殖力的青蛙就是这种坐姿,故蹲踞又称 「蛙坐」,代表雌性。现代考古出土的上古圆腹形器物上多绘有这类蛙形神人形象。

  蹲踞、箕踞这两种坐法都容易暴露下体,两腿伸直拉开的箕踞尤易 「走光」 。孟子的老婆有一次这样叉开腿坐着被孟子看见,差点被 「休」 了。据西汉人韩婴所撰的 《韩诗外传》 记载:「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 孟子反应如此强烈,是有缘由的。那时女性穿的都是开裆裤,且无着内裤的习惯。 「箕踞」 成何体统?十分讲究礼教的孟子要把老婆赶回娘家,也许并非小题大做。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坐法到后来不只是 「走光」 和失礼的问题,如果有人这么坐着见人,简直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用 《史记·高祖本纪》 中的话说,叫 「不宜踞见长者。」 荆轲在知道刺秦王失败后,即是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

  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礼?从 「女」 字起源上便可知道。 「女」 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来看,就是坐姿:两膝着地,臀部落在两脚上,双手相交下垂于前。 「双手垂坐」 不仅可防止 「走光」,且与 「女」 字类似,「母」 、 「妾」 也是这种坐姿,这是当时女性最优雅的坐姿。

  「垂足坐」—汉末最新潮的坐姿

  《后汉书》:「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

  床在今看来是一种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许慎 《说文解字》 称:「床,安身之几坐也」 。在椅子尚未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这种床也称榻,坐榻其实与 「席地而坐」 基本没区别,仍是双膝落地,臀部着脚跟。但在魏晋以后,由于 「胡床」 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

  所谓 「胡床」 就是一种简易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人陶谷在 《清异录》 「逍遥座」 条称:「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坐胡床的姿势与现代人常规坐法极为相似,古人称之为 「垂足坐」,是当时最新潮的坐法。

  有记载的最早 「垂足坐」 的名人是东汉皇帝刘宏 (灵帝),《后汉书·五行志一》 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因皇帝的喜爱,这个新潮坐法首先在京城贵族中间流行开来。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见于敦煌莫高窟北魏 257 窟连坐胡床。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忌讳胡人,搞起 「去胡运动」,凡沾 「胡」 字的名称一律改掉,如大家常吃的黄瓜,名字便是从 「胡瓜」 改来的;胡床则易名 「交床」 。

  在交床基础上,唐玄宗李隆基的随从还造出了专供其出游巡幸时坐的 「逍遥座」 。此后,交床不断改革,慢慢设计出了靠背、扶手,这便可以 「倚」 了,于是 「椅子」 出现,交床也因此改名 「交椅」 。明嘉靖元年尤子求所绘的 《麟堂秋宴图》 中,人们坐的便是有后背的交椅。交椅,不仅改变了古人的坐法,而且至今仍在影响人们的坐姿。

  「坐功」—宋代人坐出了最高境界

  《二十四节气坐功图》:「宜每日寅时正坐,举两臂……」

  在五代之前,虽然已出现了 「胡床」,「垂足坐」 已不少见,但 「席地而坐」 仍被视为尊贵的坐法。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 《步辇图》 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盘腿而坐,而不是 「垂足坐」 。

  五代时期,传统的 「榻上坐」 和新潮的 「椅上坐」 开始在社交场合并行。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人物长卷 《韩熙载夜宴图》 上,便出现了这两种坐法。五代以后,人们的坐法已基本上统一为 「垂足坐」—在坐姿上,中国古人从此实现了 「现代化」 。

  但是传统的坐法并没有因为 「垂足坐」 的流行、普及而彻底消失,相反,还被作为一种健身、养生手段受到青睐,宋代甚至将 「坐」 上升到一种境界。有名的 《二十四节气坐功图》,据传即是宋代著名的 「睡功」 大师、道教人物陈抟所创。根据 12 个月中 24 个节气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坐姿,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因陈抟曾有赐号 「希夷先生」,江湖上又称之为 「陈希夷坐功图」 。如在即将到来的寒露节气,有 「寒露九月节坐功图」,其坐法是:「宜每日寅时正坐,举两臂,踊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 据说可以治疗风湿、头疼、痔疮等多种病症,但此说是否靠谱并无考证。

  这种 「坐功」,其实是古代丹家所倡导的 「内丹学」,也为后世养生家所推崇。明代养生专著 《遵生八笺》 的作者高溓就曾积极提倡 「坐功」,并辑录出陈拓的坐功图。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坐与佛家的 「打坐」,即 「盘坐」 、 「静坐」,是有区别的。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27马头琴制作技艺
2024-11-27粘米食品制作技艺
2024-11-27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
2024-11-27土家织锦 「西兰卡普」
2024-11-27绿茶制作技艺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2024-11-27鹤峰宜红茶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