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 是流传在云南彝族撒尼人民口头上的一支美丽的歌,是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它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
《阿诗玛》 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事迹: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给她取名叫 「阿诗玛」 。阿诗玛姑娘不仅长的漂亮也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和她青梅竹马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节,她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不管怎样威胁利诱,都无济于事。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撒种,全都赢了阿支。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只猛虎扑向阿黑,阿黑三箭将猛虎射死,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阿诗玛并使她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 「断得弯不得」 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阿诗玛》 被撒尼人称为 「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弥久愈新,不减光芒,成为我国民族文学百花园中璀璨的瑰宝,蜚声世界文坛。 1953 年 5 月,云南省人民文工团深入到彝族撒尼族人聚集的路南县圭山区进行发掘工作,搜集到 《阿诗玛》 的异文传说二十种。后由公刘、黄铁、刘知勇、刘绮等对异文进行了整理、润色,于 1954 年发表。 1959 年,李广田在此基础上作了加工,出版了长诗 《阿诗玛》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 《阿诗玛》,于 1982 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自此民间叙事长诗 《阿诗玛》 开始享誉海内外。 2006 年,阿诗玛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Ⅰ-28
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