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恰克」,是具有幽默性的说笑,以逗人发笑为目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笑话」 。笑,是 「恰克恰克」 的灵魂。
生性幽默乐观的维吾尔族,离不开贴近生活的笑话,它是生命力极强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 20 世纪下半叶,「恰克恰克」 盛行于新疆伊犁地区维吾尔族民间,在流行传承中,涌现了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 「恰克恰克奇」 。在伊犁地区有专门表演 「恰克恰克」 的聚会,深受民众的喜爱和欢迎,大家称赞 「恰克恰克奇」 为当代阿凡提。其代表人物叫依沙木。
据说,在维吾尔古代宫廷中,就曾有专门表演 「恰克恰克」 的艺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诸多民间口头文学面临生存传承危机下,「恰克恰克」 却依然在维吾尔民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非常难得,十分珍贵。
「恰克恰克」 的表演互动性很强。表演至少有两人参加,多人同台表演则别具风采。从 「恰克恰克」 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可分为攻击型、绰号型、谚语型、故事型和歌谣型五种类型。
「攻击型」 的 「恰克恰克」,表演时设围绕着一个中心话题,表演艺人极尽搞笑逗乐之能事,调动幽默语言,将对方进行讽刺,攻者句句逼近,守者步步为营,在紧张、热烈而欢乐的气扮氛中,以双赢和皆大欢喜为结局。
「绰号型」 的 「恰克恰克」,在人的一些绰号上动心思,表演艺人运用谐音、多意、曲解、联想等方法,机智地把人名进行演译,使之成为逗乐的笑料。人名与绰号连用起来作为称呼的习俗,在维吾尔族民间由来已久,许多人都有绰号。所以,「绰号型」 的 「恰克恰克」 的产生有深厚的姓名文化基础。
「谚语型」 的 「恰克恰克」,表演艺人以精彩的谚语或俗语为主,以讽刺对方为目的。被讽刺的表演艺人,则用 「以牙还牙」 的方式,迅速用作出反应进行反击引出观者的开怀大笑。 「谚语型」 的 「恰克恰克」,具有熟记民间大量民间谚语、俗语的能力,并且在临场有运用自如、左右逢源的技巧。
「故事型」 的 「恰克恰克」」,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表演艺人 「恰克恰克奇」,出场讲短小的故事,情节单一,人物突出,事件清晰,在结尾处突然斗落出一个出人意料的 「包袱」,笑话亮点即被抛出。
「歌谣型」 的 「恰克恰克」,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幽默表演,表演艺人使用诗意的语言表述,这种有特色的语言,类似维吾尔民间歌谣,对话押韵,雅味较浓。他们的成功表演,来自于对民间知识丰富的积累和储备,以及高超的语言技艺修养。
不管哪个类型的 「恰克恰克」,其内容都不是预先设计或编排好的,而是表演艺人恰克恰克奇」 在具体特定的情境中,灵感突现而瞬间闪耀的幽默光芒。它是维吾尔民间口头传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申报的 「恰克恰克」,于 2010 年 5 月经文化部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恰克恰克」 表演者
民间艺人在表演中
编号:Ⅰ-123
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