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

2024-10-01 10 0

  侗族大歌和鼓楼、风雨桥一起并成为侗族三宝。侗族大歌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这首侗族歌谣形象地说明了大歌在侗族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而且是侗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直接体现着侗族文化。历史上,侗族大歌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都有分布,目前主要流行区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从江县北部、以及榕江县等地。侗族人民有一句俗话叫做 「饭养生,歌养心。」 可见大歌在他们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人们尊重歌师,在人们眼里,「会唱歌、唱歌多」 意味着掌握着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懂得比别人更多的道理。歌师是人们眼里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侗族大歌最大的特点是侗族大歌 「众低独高」 、采用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这在世界民歌界也是很罕见的。大歌一般由 「组」 、 「首」 、 「段」 、 「 句」 构成;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因而侗族大歌又被称为 「鼓楼大歌」 。 侗歌讲究押韵,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种类繁多,主要有四大类:声音大歌、柔声大歌、伦理大歌、叙事大歌,声音大歌是其中精华部分,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命名。侗族大歌按内容、咏唱场合又可分礼俗歌、踩堂歌、酒歌、情歌。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 《耶老歌》 、 《嘎高胜》 、 《嘎音也》 、 《嘎戏》 等。

  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域总面积不足 1000 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 10 万,并且逐渐减少。许多歌手、歌师均年事已高,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2006 年 6 月 7 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收录了侗族大歌,并将其作为中国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侯选项目」 。 2008 年 6 月 7 日,贵州省从江县、榕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09 年 9 月 28 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工作的 《贵州侗族大歌》 成功入选世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编号:Ⅱ-28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