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族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鄂伦春民歌按体裁分类主要有 「赞达仁」 、 「吕日格仁」 和 「萨满调」 等几类。其中,「赞达仁」 是鄂伦春族民歌的主要形式,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
「赞达仁」,在鄂伦春语中含有山歌、小调的意思,是指除了歌舞曲以外的一切民歌。据记载,鄂伦春人在狩猎归途中,往往要放开喉咙高歌一曲 「赞达仁」 。这是由于在狩猎之中,要求人们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以便接近猎物。当满载而归后,借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赞达仁有两种形式,一为无歌词的 「赞达仁」,此种歌曲只运用衬词演唱,曲调高亢嘹亮,即兴性很强,歌曲的情绪完全取决于演唱者的情绪和表现能力,常用的衬词有 「那依呀」 、 「那依斯希那耶」 等。另一种为有歌词的 「赞达仁」 。此种歌曲节奏规整、结构对称、词腔比较统一。赞达仁的演唱有时将上述两种赞达仁连起来一起唱的现象。
赞达仁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悲歌、情歌、儿歌等表现鄂伦春人日常生产生活的歌曲,还有在各类仪式中演唱的歌曲,如酒歌、出嫁歌、祭祀歌等等。赞达仁的旋律多以连续四、五度大跳;节奏多用二拍、三拍、四拍,亦有不规则节奏及混合拍;曲调以五声音阶为主,羽、宫调式为主,其次为徵、商调式;歌词多采用头韵,音乐和歌词结合自然;赞达仁歌曲多为两句或四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赞达仁较代表性的曲目有 《黄骠马的乳汁》 、 《打猎归来》 、 《摇篮曲》 等。
自上世纪 50 年代后,通过音乐工作者的深入调查和挖掘研究,鄂伦春民间音乐得到了更加系统、深入的发展。同时创作了很多具有鄂伦春民间音乐因素的新民歌,如 《鄂伦春小唱》 、 《鄂伦春姑娘》 等作品。 2008 年,鄂伦春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Ⅱ-107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