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 (楞严寺寺庙音乐、觉囊梵音、洋县佛教音乐、塔尔寺花架音乐直孔噶举派音乐、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青海藏族唱经调)

2024-10-01 11 0

  觉囊梵音

  觉囊梵音是一种世代相传、沿袭至今的乐种,被音乐和文化学界誉为 「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在阿坝藏地 「活态传承」 了一千多年,始终与藏传佛教觉囊派佛教文化息息相通。主要分布在壤塘县中壤塘地方。壤塘县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辖 13 县之一,地处四川省西北部。壤塘全称 「壤巴拉塘」,意为 「黄财神居住的坝子」,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根本道场,觉囊派高僧宗然那西日于 1425 年在壤塘建立起一座 「东方壤塘如意珍宝洲」 寺,简称壤塘寺,从此觉囊派在这里生根。阿坝壤塘 「觉囊梵音」 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本乐种独特的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粗细的线条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的 「央移 (乐谱)」 记谱方法,以手抄曲本为载体,使 300 多首孤本的曲谱传承下来,视为藏传佛教音乐文化的宝库。

  公元 1027 年,佛教 《时轮》 教法从印度传入西藏,并在拉孜县觉囊沟建立道场,并逐渐兴盛,称为觉囊派。在其对时轮经的唱诵及其普及过程中,一种崭新的佛教艺术形式,即觉囊梵音应运而生,成为藏传佛教今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觉囊梵音古朴庄严,清澈流畅,堪称慈悲与智慧的美丽绽放。梵音演奏形式主要以集吹奏、敲打、乐舞、赞揭、唱念、手印、供养于一体,由恭迎、沐浴、饭依、礼赞、和乐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其吹中有打,打中有唱,吹唱打奏相互关联,既可以单独罗列,也可以并联为伍。开场 「净坛」 的金刚乐舞,寓礼佛、赞佛、诵佛于通灵修炼之中,动作的性格化,舞姿稳健庄重。各种乐器组合,配以僧人唱诵经文,加之金刚法舞,浑然一体。梵音中包含低音的大型法号和善于演奏旋律的金刚琐呐,以及多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因此演奏的音乐极具特色与强烈的感染力。其中金刚琐呐的演奏技巧精湛熟练,尤其是乐僧们一口气 12 分钟的 「鼓腮换气吹奏法」,通过气息控制和指法变化增加装饰性颤音,音量大穿透力强,曲调高亢激昂,可谓 「追魂摄魄」,其吉祥号角声,令人喷啧称奇。 「觉囊梵音」 所有的乐器,都由民间手工作坊匠师制作,他们经一代又一代规范的传承、传习。 梵音演奏时,乐僧们身着红色架装,头戴藏传佛教觉囊派红帽和法帽,手持藏传佛教觉囊派特有的法器,尤其大小不同的金刚法号吹奏声音异常低沉、浑厚有力,与打击乐器和僧人吟咏的声音交响和鸣,展示心灵的妙乐境相,就把听众带入了一个通夭彻地、天人合一的境界。 「觉囊梵音」 中所使用的各种 「乐器」,都是中壤塘觉囊藏哇寺世代传承、使用的珍贵法器。

  直孔噶举派音乐

  直孔寺位于墨竹工卡县境内雪绒河北岸山坡上,距拉萨 120 公里,是藏传佛教直孔噶举派的祖寺。直孔寺有丰富的诵经音乐,且唱诵佛经有严格的演唱要求和独特的演唱风格。直孔噶举派的诵经音乐大致有:各方僧人通常在法会上唱诵的诵经音乐;各前辈喇嘛的 「诵古尔」,即道情歌音乐;进行四个仪轨时的诵经音乐;进行护法酬谢时的诵经音乐等。除此之外,直孔噶举派的新、旧密 「羌姆」 舞乐也是该派寺庙重要的宗教音乐形式。另外,寺院的乐器不但丰富而且精致。有银制 「梵音」 大法号、八对铜制大法号、六对上有宝珠镶嵌的银制加林 (唢呐) 、铜制迏玛鼓、还有 「达玛如」(鼗鼓) 和银制金刚铃三十对、蒙古铙等,这些乐器也为 「羌姆」 伴奏,演奏响亮而雄壮的舞乐。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始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历代嘉木样大师的关怀下,一支被安多藏语称为 「道得尔」 的乐队一直发展、延续下来,成为拉卜楞寺独有的文化形态。 「佛殿音乐」,在安多地区俗称 「道得尔」, 乐队则称为 「道得尔巴」 拉卜楞寺的乐队是寺主嘉木样大师仪仗队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拉卜楞寺佛殿乐曲,从整体上看大多数传于西藏,是纯粹的宗教乐曲。如 「浪麦」(巡夜调) 、 「仰保」(唤灵调),「央移」(诵经咏唱调) 、 「嘛呢」(六字真言调),这些乐曲,历史久远。也有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并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演奏手法和素材,如 「恰钦」(法舞) 。此外,部分乐曲基本上源于内地寺庙和宫廷,如 《五台山》 和 《万年欢》 。据 《拉卜楞寺概况》 记载,第四世嘉木样从五台山带回了一些曲谱,其中 《日卧孜阿》 即 《五台山》 就流传至今。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以优美舒缓的色调、典雅肃穆的旋律、鲜明规整的节奏、深沉淳朴的风格,深受安多地区广大藏蒙人民的喜爱,具有浓郁的宗教风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保留着我国古代藏族宗教、民间音乐和清代宫廷部分乐曲的古老风貌,为研究安多地区藏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音乐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青海藏族唱经调

  青海藏族唱经调主要流传于青海省兴海县赛宗寺及加吾沟、桑当、河卡等农牧区,其词曲丰富优美,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音乐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藏族历史、文学、音乐以及古老民族发展演变的宝贵的资料,现存唱经调法有 100 多种,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老文明中最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 「直孔噶举派音乐」 、甘肃省夏河县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 、青海省兴海县 「青海藏族唱经调」 于 2008 年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编号:Ⅱ-138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甘肃省夏河县、青海省兴海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山西省左云县,四川省壤塘县,陕西省洋县,青海省湟中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