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群众称为哇呜、咪咪、口弦的回族民间乐器,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宁夏回族乐器已经形成了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上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代太宗李世明 《饮马长城窟行》 诗中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李益 「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的诗句,均是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对本地流行器乐的记述。
"咪咪儿"这种乐器用无名指粗细的竹管自制而成,开有 6 个音孔,酷似笛子。吹口处置有用嫩树皮制成的发音器 (以"猫儿刺"枝干制傲的为最佳),利用薄膜震动发音的原理吹出声音,靠 6 个音孔的音阶加一个自身音阶共 7 个音阶奏出曲子旋律。口弦多以黄钢、红铜或白银制成,奏时将口弦横嗡口中,以舌尖或手指轻轻拨动发音簧片,同时以口形的变化、呼吸气量的大小来调解掌握音程及音量。回族群众还有一种喜爱的乐器叫牛头埙,回族群众俗称"哇呜"或"泥箫",是用黏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制作的一种民间小乐器,古代称它为"埙"。据史书记载:"埙,古代一种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四孔,后面三孔"。封建时代早期宫廷乐队中曾使用过此种乐器,以后逐渐消失,且在民间演奏中很少见到。
回族乐器 「把式」(高手) 可以用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它乐器难以胜任的华彩。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喜欢镶嵌本民族艺术图案、线条,雕刻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由于它们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
编号:Ⅱ-63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