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是一种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民族乐器。生活在贵州省的苗族人民对芦笙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苗族的谚语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由此可见,芦笙在苗族人民的重要地位。
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核心乐器之一,在苗族音乐实践的历史长河中,蕴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功能已不限于普遍的乐器,因承载社会文化功能的多样性,而形成独特的芦笙音乐。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很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有的芦笙,在竹管上端套上竹篦折成的三角形喇叭或套上稍大的竹筒,起共鸣作用。各管音高的次序,随着地域和民族不同而异。吹奏时,以单音奏旋律,同时发出两个以上的和音作伴奏。
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贵州苗族地区,有大小不同的四种芦笙组成的乐队,并且有一整套传统的芦笙曲。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有的将木制笙斗改为金属笙斗,有的加上音键,扩大了音域,能吹奏十二个半音,解决了转调问题,能演奏较复杂的乐曲。芦笙的改革给芦笙的演奏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它可以演奏抒情的,伤感的,叙述的等许多曲调,也可以演奏其他民族的曲子。
芒筒在苗语称果董、董 果木,意为筒筒芦笙。侗语称筒卜、咚的,意为大竹筒。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丹寨少数民尤其是苗族,以芒筒芦笙为传统的乐器。从芒筒芦笙的普及程度、芒筒芦笙的制作工艺、芒筒芦笙的独特演奏方式极其宏大场面看,堪称 「中国芒筒芦笙之乡」 。
申遗情况:
芒筒芦笙舞被各种国内外组织邀请去表演,并获得许多优秀的奖项。芦笙是苗家人的根,芒筒是苗家人的魂。 《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 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发源和发祥地就在我们丹寨,是苗族鸟图腾族群中 「八寨苗」 亚族群所特有的芦笙种类。它在苗族众多的芦笙大家族中唯一保持着芦笙最原初的仪式和祭祀功能,被限定于在部族或区域联盟性的重大祭祀庆典以及丧葬中使用。 2009 年荣获第二届 「多彩贵州舞蹈大赛」 原生态类特别金黔奖。
编号:Ⅱ-129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省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