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蒙语称乌日汀哆,其 「乌日汀」 为 「长」 的意思、 「哆」 为 「歌」 的意思。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又体现着蒙古民族的习俗和精神性格,被誉为 「草原音乐活化石」 。
蒙古族长调以旋律舒展和非律动性节奏为主要特点。长调的旋律字少腔多,曲调舒展悠远,擅长表现抒情性情感,音域多为两个八度到三个八度。长调的旋律具有许多华彩装饰音,如倚音、滑音、回音等。蒙古族长调运用特殊的演唱技巧发出独有的旋律形态,此种技巧称为 「诺古拉」 。 「诺古拉」 的意为 「波折音或装饰音」 。演唱者运用浩来 (喉咙) 、鄂柔 (下颌) 等部位的巧妙的抖动来唱出诺古拉。长调有柴若勒赫 (使其亮出来),哨日郭拉胡 (钻上去),查其拉嘎 (向上抛起或上甩腔),哈雅拉嘎 (向下扔掉或称下甩腔),浑德日呼 (胸腔音) 等演唱方法。长调歌曲的内容多数是赞颂草原、父母、故乡、骏马等,充分表达了蒙古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气质。内蒙地区的长调歌曲根据风格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呼伦贝尔流派、锡林郭勒流派、阿拉善流派、鄂尔多斯流派等四个风格区。呼伦贝尔风格区较有名的代表人物有宝音德力格尔,锡林郭勒风格区的代表人物有歌王哈扎布,阿拉善风格区的代表人物有巴德玛,鄂尔多斯风格区的代表人物有扎木苏等。代表性曲目有哈扎布的 《圣主成吉思汗》 、 《走马》 、 《苍老的大雁》,宝音德力格尔的 《辽阔的草原》 、 《矫健的雄鹰》,巴德玛的 《富饶美丽的阿拉善》 、 《查干套亥家乡》,扎木苏的 《六十棵榆树》 、 《枣树林》 等。
2005 年 11 月 25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 「蒙古族长调民歌」 荣列榜中。这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 2006 年,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有宝音德力格尔、莫德格、额日格吉德玛、巴德玛、扎格达苏荣、阿拉坦其其格、淖尔吉玛、赛音毕力格等民间艺术家。在国务院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内蒙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开展了各类保护与开发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长调民歌的保护与发展。
传承人巴德玛与弟子们 楚高娃摄
传承人扎格达苏荣 楚高娃摄
编号:Ⅱ-3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