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调也称爬山歌、山曲、俚曲,是当地群众特别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流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土默川、河套、伊克昭盟等广大地区的短调民歌。
爬山调它起源于晋陕地区,随着走西口大量的人口迁徙流入内蒙古,与当地的民歌相融合而形成的民间歌曲。根据流行地区可分为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三种。后山调主要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长、音程跳动大、音域较宽;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节奏比较匀称规整、旋律优美、起伏比较小、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爬山调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偶尔有四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的出现。曲体结构多由呼应关系或应答关系的上、下句构成的乐段构成,共同表达一个完整地音乐内容。其中,上句常常落在调式主音的四、五度音上,下句一般落于调式主音。
爬山调产生于老百姓田间劳作或抒发情感等日常生活中,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特点。爬山调的歌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多由西部方言来演唱,并大量运用了叠词。如歌词中类似 「红丹丹」 、 「瞟妹妹」 、 「泪蛋蛋」 等词语。并结合中国传统诗歌的赋、比、兴等手法,即表现了坦露直率又富有含蓄韵美的艺术风格。爬山调的题材内容较广,既有深刻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又有歌唱新社会幸福生活的,也有描绘当地风土人情的,也有讴歌甜蜜爱情生活的。代表性曲目有 《亲亲不想吃个干硬粥》 、 《割莜麦》 、 《谁也比不上妹妹好》 、 《瞭不见哥哥上了房》 等等。
爬山调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及鲜活的民俗生活性,体现出了民歌巨大的艺术魅力。产生于田间、地头的爬山调与西部老百姓的劳动生活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爬山调赖以生存的环境正产生的变化,保护和传承发展民间音乐的任务迫不及待。 2008 年,爬山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Ⅱ-91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