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形成于宋元时期,现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的部分山区,主要以闽东、浙南为聚居地,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畲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载体,是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旧时畲族人很少能接受到主流文化教育,文化生活以学歌唱歌为主,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叙事,传承历史;以歌代言,沟通交流;以歌言志,寄托情感。畲族民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包容百科,涵盖历史、风俗、劳动、技能、婚恋、祭祀、伦理等各个领域。长篇叙事歌 《高皇歌》 (亦称 《盘瓠王歌》) 流传最为普遍,歌中叙述盘瓠身世经历及其光辉业绩和民族起源。劳动歌广泛流传的有:二十四节气歌、十二时辰歌、种田歌、勤耕歌、采茶歌、砍柴歌等,砍柴歌是青年男女相遇于田间山头即兴编唱的劳动歌曲,歌词富有哲理,满怀情愫。畲族人热情好客,有客来时,村里歌手们自发前来以歌会友,即兴对唱,长夜接龙而无重复,叫比肚才,歌道:「日头落山岙里黄,太 (看) 见阿哥 (妹) 娘洞 (郎洞) 来,阿妹 (哥) 冒 (无) 纳 (物) 好招待,安晡 (今晚) 行来打大铺 (对歌)"。在丧葬悲哀中,畲族人民也是长歌以哭,颂扬功德、寄托哀思,同时也赞美孝道、谴责忤逆。
畲族民歌多用假声,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 「双条落」,其中 「双条落」 二声部盘唱以其特有的音乐复调性质和丰富内容极具艺术价值。
畲族民歌基本以口授代代相传,也常借用汉字标记畲语音法记录歌本,据统计,散步民间的类民歌手抄本有 3000 多首,在农闲时组织各种歌会也对民歌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2006 年 6 月,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 年 6 月,由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的畲族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编号:Ⅱ—7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宁德市、浙江省泰顺县、景宁畲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