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喹亦称 「呆呆哩」 。土家语称 「早古得」,土家族单簧竖吹乐器。咚咚喹制作虽然简单,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故深受土家族妇女、儿童的喜爱。咚咚喹可独奏或重奏,经常两支在一起对奏,音色明亮,曲调轻快活泼。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保靖、永顺,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鹤峰等地。 「咚咚喹」, 既是一件结构奇特的吹管乐器,也是一种民歌歌调的体裁形式,同时,在湘西,它还是器乐与声乐所共有的常用曲牌的名称,并且,「咚咚喹」 也作为歌调演唱时的衬词、衬句。咚咚喹传统曲调有固定标题,如 「咚喹咚喹咚喹」 、 「巴涅咚咚喹」 、 「利利拉拉咚咚喹」 等。 土家族称咚咚喹乐曲为曲牌,传统曲牌极为丰富,大多数都有固定标题和唱词,既可吹奏,又能演唱。咚咚喹音乐,保留了土家族古代歌谣的特色,是典型的土家族传统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传统乐曲有 《耍调》 、 《赶集》 、 《布涅咚》 、 《慢巴涅咚》 、 《拉帕克》 、 《乃约乃》 等。曲调清新活泼,悠扬悦耳,富有田园风味。
咚咚喹用细竹管制作,管身长 15~20 厘米。内径 O.41 厘米。竹管上端留有竹节,在节下切一斜口劈出薄片为簧。管身正面将外皮削平,管壁开有三孔或四孔,一端切断为空管音孔。有 1 2 3 5 与 5 1 2 3 两种不同音阶的体制。咚咚喹的曲牌丰富,一般都有固定的标题,表演时有独奏 、齐奏或合奏等各种不同的演出形式。
咚咚喹是湘西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簧管气鸣乐器。从 1994 年 5 月在沅水湘西段贝丘遗址发现的两枚骨哨来看,「咚咚喹」 当起源于距今 6500—7000 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经历了从只能吹一个音的骨哨到能吹两个音的鸟哨再到三孔一筒音的咚咚喹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至今仍盛行于湘西龙山县、永顺县等土家族地区。清代的一首 《竹枝词》 记云:「流水淙淙白云飞,翠色重重笼四围;三五村姑齐吹奏,婉啭悠扬咚咚喹」 。 2008 年 6 月 7 日土家族咚咚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编号:Ⅱ-125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