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 汕尾渔歌演出现场
「自细缀父去牵罾 (zēng),睇见海水白茫茫。」 近日,「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 广东省汕尾市渔歌专场在北京民族剧场演出,为首都人民呈上独具地方风味的视听盛宴。
「有一片蓝,曾教我们内心荡漾」,旋律优美的主题曲 《蓝》 拉开了演出帷幕,一幅生动热烈的疍 (dàn) 家渔民劳作场景在舞台上呈现出来。整场演出融合歌、诗、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 《海上疍家人》 追溯疍家历史文化,第二篇章 《海风》 再现疍家传统的民风民俗,第三篇章 《海月》 是疍家儿女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第四篇章 《海阳》 反映了疍家渔民的幸福新生活。尾声部分,新创作的渔歌 《渔民心向共产党》,表达了疍家渔民对党的感恩之情。汕尾渔家人将爱的感受、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融入渔歌中,韵味悠长,朗朗上口。观众们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有些人还随着节拍轻轻吟唱。
汕尾渔歌,俗称 「瓯船歌」,是分布于广东汕尾地区疍家渔民世代口耳相传的古老民歌,与广府咸水歌、客家山歌并称广东三大民歌。其节奏缓和、乐音和谐、旋律优美细腻,唱词内容来源于生活和劳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 2014 年 9 月,汕尾渔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界称之为海洋音乐的 「活化石」 。
据文献记载,汕尾渔歌从宋代就开始传唱,元、明时期在沿海广为流传,清代时渔歌传唱达到鼎盛时期。 1927 年 「中国民俗之父」 钟敬文出版 《疍歌》 一书,将 「表情真切、旋律谐美」 的渔歌以文字记载下来,疍家渔歌才被世人所认识和了解。现当代不少音乐名家创作的小提琴曲、钢琴曲和歌曲,都曾从中汲取养分,如 《军港之夜》 取材于汕尾渔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天的故事》 等经典歌曲均蕴含着汕尾渔歌音乐的元素。
此次演出是汕尾渔歌首次进京展演。演员均为土生土长的疍家渔民,出海捕鱼、归而织网,闲暇时排练渔歌,随口可唱。汕尾渔歌第二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少琴今年已经 78 岁了,她在演出后难掩激动:「我从 16 岁开始上台表演,现在家里有四代人唱渔歌,最小的曾孙女才 6 岁。从前在海上打鱼、织网的时候是清唱,没有配乐,也没有舞蹈。现在在舞台上表演,更好听也更好看了。国家对我们很支持,我们也一定要把唱渔歌的传统教给下一代。」
第一篇章 《海上疍家人》 的女主唱李少冰说:「我们全都是渔家子女,以前的表演大部分是在广东,这次来北京非常难忘。我们新港渔歌队排练了 3 个月,学歌、编舞,大家都很努力。演出后很多观众告诉我,渔歌旋律很优美,就像在大海上听到海浪声一样,这让我特别开心。」
从前只能在船上唱,今日却能在岸上听。作为疍家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汕尾渔歌如今被搬上舞台,可以说是中国民间口头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文联日前召开的汕尾渔歌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表示,从渔歌中可以看到渔民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认为,汕尾渔歌是水上人的生活写照,因其真实而格外动人。传统的汕尾渔歌在现代环境里有了新变化,搬上舞台时不应简单地追求 「原汁原味」,而应该选择恰当的创新手段向社会呈现渔歌的文化特色,激发更多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欲望。
为促进汕尾渔歌的保护与传承,汕尾市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努力。汕尾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林木群表示,目前汕尾渔歌大致有三种传承途径:一是将渔歌编成乡土教材,进入沿海地区的校园,让学生传唱;二是建立传承基地,如汕尾城区科技文体局在几年前组建了传承基地渔歌表演队,聘请音乐、舞蹈老师教授队员;三是培养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带徒传唱。林木群认为,汕尾渔歌文化与旅游业可以紧密结合。汕尾是一个海滨旅游城市,在景区、餐厅进行渔歌表演,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汕尾渔歌的魅力。
近几年,结合时代的发展,创作者们不断推出渔歌新作,如 《渔歌悠悠》 《红海湾风光美》 《金町湾的早晨》 等作品反映了汕尾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的努力。林木群表示,未来要继续创作展现时代风貌的精品,并借助世界各地华侨组织的帮助,推动民间艺术团赴国外演出,让汕尾渔歌走向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