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音乐

2024-10-01 8 0

  九寨侗歌

  九寨侗歌是锦屏侗歌中的典型。九寨侗歌主要分布在贵州锦屏县平秋、彦洞两乡镇和三江镇的小江等村寨及天柱地良等地区。侗家人无论是悲是喜,都以歌抒怀。因而侗歌在侗家人的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且自成腔调,其产生年代无法考究。平秋侗歌内容丰富,具有曲调种样多,即兴演唱,信手拈来。主要有情歌、酒歌、摆古歌、叙事歌、踩堂歌等。

  九寨侗歌句型均为单字句,有长有短,长者几十字,短者三字,一般为七字。押韵和押调基本弥合,一般一、三、五句不论,二、四、六句分明。也有少数一、二、四句押韵,但第三句末尾字一定是仄声调。侗歌的风格主要是通过装饰音、波音、衬词润腔来表现。装饰音分为前装饰音和后装饰音,出现的具体位置不限; 波音多出现在句尾,尤其是一首歌的最后一句,波值可随意拉长,速度快慢相间; 衬词润腔在歌句中随处可见,句尾尤为突出,其音词多用 「乃」 、 「呐」 、 「喽」 、 「罗」 、 「欧」 、 「哟」 、 「呀」 、 「嘞」 、 「喔」 、 「也」 、 「喂」 、 「唉」 等; 在内容上,九寨、三江等地多借用汉族传统故事和人物为题材,有的则以文学作品人物和故事取代。启蒙等地多以地方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为题材,汉族故事题材借用较少。

  情歌:侗族男女青年从认识到恋爱到结婚都以歌交流,以歌传情。情歌又分初会歌、架桥歌、成双歌、白话、花歌 (嘎花) 、哭嫁歌等。情歌有时用木叶伴奏。

  酒歌:分嘎哦哩 (小歌) 和嘎老 (大歌) 。每遇婚嫁、乔迁、生子等喜庆日子,平秋都要唱酒歌。喜酒正席晚上,主人于堂屋中央摆上两桌联席,本族和前来恭贺的亲戚中各推选一名代表一主一客结合主人家庭情况即兴对唱,首先由主人方先唱,内容为感谢亲友厚礼恭贺,没有美酒佳肴招待等惭愧之辞,客人方演唱两手空空来恭贺,酒醉饭饱不言归等感激之语答谢主人,领唱之后,两边分别有五至六个人男声女声伴唱。有些家庭遭遇的坎坷多,磨难多,每当唱到此处,亲戚朋友都为之抽泣、掉泪。如果主客搭配得当,往往唱到通宵达旦,仍难舍难分。

  古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唱三皇五帝,唐宗宋祖,唱刘备用兵,武松打虎,唱贾宝玉与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内容丰富。一两首歌唱罢,配以一篇白话,或画龙点睛,或锦上添花。

  踩堂歌:举行重大活动或迎接重要客人,平秋都要跳芦笙舞,唱踩堂歌。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来到踩歌堂,伴随雄浑的芒筒声,牛角声,唱起悠扬的踩堂歌,跳起欢快的芦笙舞。

  叙事歌:侗家人上山劳动或闲时都喜欢唱歌,这就是叙事歌,可独唱、合唱和对唱。

  此外,还有摇篮曲、敬酒歌、哭丧歌等。

  2007 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河边腔苗歌

  锦屏河边腔苗歌也叫河边腔,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的裕河村、韶霭村等一带。是当地苗族人民在生产过程中,长年累月与高山峡谷、大河、险滩打交道,从大自然领略和摸仿澎湃的河水声、山涧瀑布声以及涓涓的溪流声,而创作出来的高亢激昂的腔调,又经过无数代人的传承改进形成现在的河边腔。河边腔最大特点是声音高亢激昂,尾音长,音波大,节奏慢。根据声调的不同,可分为 「过山」 腔、平腔、诗腔、保同腔。诸声调中以 「过山」 腔最为高亢,一般在山间独唱或距离斗唱,有 「唱在高山,引来凤凰; 唱在水边,唤醒龙王」 之誉。根据节奏快慢不同,又可分为 「大河边」 和 「小河边」 。 「大河边」 调较慢且长,「小河边」 调快而短,现人们大多喜操 「小河边」 调。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情歌、赞美歌、劝世歌等。表演即兴创造,无指挥、无伴奏,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形式,演唱语言既可用苗语也可用汉语。

  河边腔流行范围较广,以河口为中心,向清水江沿岩辐射,下起天柱坌处,上至剑河县的南加、柳基,乌下江沿岸从瑶光、韶霭、培亮、八受、八里至黎平县的罗里、孟彦一带。演唱语言既可用苗语也可以用汉语演唱。主要代表作有 《苗家儿女学在行》 、 《十爱歌》 、 《开天辟地歌》 、 《闯遇了》 、 《十二月问花》 、 《十会歌》 、 《快把乾坤定落脚》 、 《南蛇练宝想成器》 、 《快刀砍柴根根断》 、 《虽然不得成双也得宽心坐几日》 等。

  2007 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二诗腔苗歌

  十二诗腔苗歌也叫诗腔,是居住在青山界一带的民间歌曲。主要流传于青山界周边的裕河、新民、控鹅、八一等村寨。当时苗族人唱的是一种名叫四朵的苗歌,它的曲调复杂多样,富于变化,说唱结合等殊多特点,四朵是十二诗的源头。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清水江木材贸易的发展繁荣,汉人大量进入,汉文化于是传入青山界地区,四朵腔逐渐退化,演变成十二诗腔。青山界苗家喜爱唱歌,唱歌是人们互相沟通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了让外来汉人能听懂当地苗歌,使他们能理解当地人对客人的感情,便在歌词中夹杂简浅的汉语进行表达。于是就成了以苗语为主,夹杂汉语的诗腔,到清朝中期,大量汉人定居下来,汉族的人口增长,诗腔在传承中许多的苗语在传唱过程中和汉语逐渐融合,演唱中衬词增多像念诗一样琅琅上口,便成了现在的十二诗腔。

  十二诗腔是青山界一带苗族人民文化交往表达的一种形式,演唱方式以齐唱为主,歌词大都七字句,四句为一首,歌词内容有男女青年交往的情歌,有劳动歌,闲暇时唱的娱乐歌和外界交往的礼俗歌、赛歌会上的对歌、婚嫁歌等内容,歌词简短精炼,用苗汉语融合的衬词连贯,一气呵成,优美婉转动听,常以木叶为伴奏乐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一是衬词多:十二诗腔苗歌是民歌中衬词最多的一种,在短短的四句歌词中,竟然用了二百八十多个衬词,衬词苗汉语交杂,但音调连贯流畅。衬词还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而扩展和缩减; 二是内容多样:此曲调可用于情歌,也可用于礼俗歌等,在衬词上稍有变化,如男女交往衬词为 「哟我的青少年啰嗬」,在礼俗迎客时为 「哟,我的那新贵客勒荷」 。在赛歌场上也用此曲调进行对唱; 三是音域不宽,曲调起伏不大,但旋律优美。十二诗腔苗歌音域只在一个八度 (2—2),属五声民族徵调式,曲调起伏不大,都是在四度之内,但旋律优美流畅,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唱好; 四是歌词简短精干。由于衬词多,歌词一般四句为一首。因受汉文化影响,歌词大都是汉语,衬腔汉苗交杂。

  2007 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苗族姊妹歌

  苗族姊妹歌主要流传于偶里、大同、河口、固本等乡。姊妹歌也叫伴嫁歌,是居住在这里举行婚嫁活动演唱的民歌。在姑娘出嫁的前几天,寨上姐妹和亲朋好友要来新娘家伴嫁,体现出真挚的亲情友情,歌词大都即兴创作,用歌声诉说美好的祝福和姊妹离别之情。

  姊妹歌在艺术上的特点有:一、一人唱众人合。姊妹歌在嫁娶期间先由一人领唱,(当地叫量歌头) 众人重复领唱的歌词,抒情展开,歌词大都即兴创作,都是发自内心的语言,场面感染动人; 二、曲调音域不宽,音高从 2 到 2 的一个八度之内变化,节奏较为自由,易于演唱; 三、曲调属五声民族徵调式,从主音 5 开始,每个乐句和结束也在主音 5 上,领唱部分节奏紧密,合唱部分节奏展开。具有特色的拖腔,分合有序,旋律优美抒情,旋律进行后两句是前两句的重复,旋律还根据歌词的平仄稍有变化; 四、姊妹歌只限于女青年及中老年妇女,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偢歌

  平略 「三偢」 歌主要流传于平略镇岑梧村、启蒙镇高表村、河口乡美蒙、九佑和中仰村及黎平县与锦屏县启蒙、固本等乡镇交邻的乌沙、乌勒等 「三偢」 村。 「三偢」 歌是 「三偢」 人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三偢」 歌是反映当地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内容有反映当地人民劳动的山歌,如:「太阳出来照高坡,手拿柴刀口唱歌; 砍挑柴火街上卖,换得油盐米下锅」; 反映生活习俗的酒歌,如:「壶瓶酒,壶瓶的酒蜂糖甜,壶瓶的酒蜂糖样,一对鸳鸯百年长」; 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婚嫁歌,如:「来到堂前打一望,堂前挂彩闹洋洋。有钱的人钱贺喜,无钱空口贺新郎」; 反映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三锹细歌 (青年歌、三锹语译音) 如:「郎是大山空筒树,姣是田中的浮漂。郎变空筒来架枧,浮漂过枧慢慢游」 等。

  「三偢」 歌在艺术上有四个特点:一是内容多样。有情歌、礼俗歌、酒歌、婚嫁歌等,歌词内容多样,有传统歌词,也有当场即兴创作; 二是曲调多样。 「三偢」 歌曲调多样,有优美婉转的情歌调,有情绪激昂的酒歌调,有喜庆欢乐和婚嫁歌调等,曲调完整,各具特色; 三是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齐唱、对唱、一唱众的表演形式; 四是演唱风格多样。 「三锹」 歌有的音域较宽,有两个八度 6 到 6 中进行,旋律起伏较大,多为八度跳进,在演唱时中音用真嗓,高音用假嗓,真假嗓交替,演唱需要一定的技巧。

  「三偢」 歌是 「三偢」 人传承口头文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三偢」 歌反映本民族的民风民俗,它完整、生动地体现着这一民族在这地区的文化传统。 「三偢」 歌的演唱形式,曲调风格、演唱技巧等都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值得考察研究。 「三偢」 歌曲特色独具,演唱要一定的技巧。由于受汉文经的影响和现代音乐的冲击,加之寨上青年外出打工,接受外地文化,改变生活方式,忽视本民族音乐,不喜欢学这种腔调。现诸 「三偢」 寨里会唱 「三偢」 歌的为数不多,有的曲调已失传,有的濒临失传,亟需抢救。

  

  资料来源:锦屏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