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围鼓 (俗称打溜子)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是土家族世代相传、和谐团结、乐观豁达的精神物化,在鹤峰土家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是至今仍流传在土家山寨,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不可替代的民俗演艺活动。鹤峰围鼓最初形成于土家族先民长年的狩猎、伐木、垦植等系列劳动。他们根据自己对声响的喜爱,萌发了一些上口成句、韵律感强的 「音响词」,把这些 「音响词」 用称之为 「家业」 的生产工具敲打,谓之 「打家业」,这便是最初的围鼓雏形。现在民间对这一演奏形式还保留着 「家业」 的习惯称谓,将打 「围鼓」 仍称之为 「打锣鼓家业」 。
鹤峰围鼓由一只鼓、两副钹、一大锣、一勾锣等五件响器,五人操作演奏而成,既有翻江倒海、暴风骤雨的气势,又有行云流水、花绽鸟嬉的情韵。以其灵活巧妙的鼓点,两夹钹穿插拗打,大锣应节转换,勾锣巧妙点缀,疏密张驰的 「钹花」,以及穿插点缀的勾锣音,抑扬顿挫的土锣韵组合成独具一格的交响。因演奏时根据鼓面上发出的 「鼓眼」 指挥演奏乐牌,演奏者自始至终以鼓为中心进行演奏,故而称之为 「围鼓。
鹤峰围鼓的演奏有 1/4 、 2/4 、 3/4 、 4/4 、 5/4 等节拍,其乐句有规范系列的成型乐句,即串联句、重复句、呼应句、连环句、切二锤、连三锤、跺五锤等。演奏是以长短不一的小节和乐句重复演奏以及疏密张弛的节奏对比和一阴一阳、一阳一阴的音响变换而实现的。
资料来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