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丽、神奇的洱海源,来到白族唢呐艺术之乡洱源,你一定会有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份惊喜,一份陶醉,一份来自内心世界的震撼。
1992 年 2 月 28 日上午九时,在昆明东风广场,一个由120名白族唢呐高手组成的仪仗队以高亢、嘹亮、热烈、粗犷的唢呐声,撩开了中国第三届艺术节的帷幕。那雄伟、壮观的唢呐方阵队伍里发出的高亢、激越、震古烁今的唢呐声,以一种不可阻挡的雷腾气势,直冲霄汉,似万马奔腾在红土高原那清朗的天空。给前来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国内外来宾,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族唢呐也自此逐步被人们认识而誉满神州。
白族唢呐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大理、云龙等地的白族群众聚居区,尤以素有洱海之源之称的洱源的白族唢呐最具特色,最为有名。
在洱源人民的心中,唢呐已经从单纯的演奏乐器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代相传。
洱源素有 「唢呐之乡」 的美誉,1996 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在洱源,打听哪里的唢呐吹得最响亮,洱源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唢呐吹得最出名的就是松鹤村了。」
洱源县茈碧湖镇松鹤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唢呐村。
穿着羊皮褂子吹唢呐,也成了松鹤唢呐艺人的标准形象。
不吹唢呐不为喜
洱源民间有 「不吹唢呐不为喜」 的说法,「松鹤人活要吹唢呐,死也要吹唢呐,无论悲喜都要吹唢呐」 。
在松鹤,但凡村民遇到婚、丧、嫁、娶、竖柱、立碑、庆寿、学成名就、洞经会和重大节庆活动都少不了唢呐。
唢呐来自与民间,在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又融入到民间生活中。唢呐文化的价值于今天而言,就是因为它千百年经久不衰的曲调和古本。
在松鹤村 2700 多人口中,大到 70 岁,小到 15 岁,平均 20 人中就有一位唢呐艺人。说起松鹤村民间唢呐大师,民国时期最出名的当属毛凤银师傅,他在唢呐吹奏技艺上造诣颇深,就连他的徒弟毛玉宝、毛厚银在当地都是技压群雄。
松鹤村的唢呐队员是洱源县唢呐队的主体,洱源唢呐队自 1987 年组建以来,承担了省、州、县乃至全国性的重大文化活动以及节日庆典和迎宾等演出。
松鹤唢呐声震八方
松鹤先民从何时起吹奏唢呐,现已无从考证,唢呐艺术在民间的流传 「早在清朝时期」,当时大松甸村先民唢呐艺人罗匡保在迎接 「乡饮官」 回村的仪式上,假借唢呐哨子不润而吹出 「结巴唢呐」「戏弄」「乡饮官」 的古本留存至今。
毛六凡是松鹤村里数一数二的唢呐艺人,现在是松鹤村第四代唢呐传人,带出了十五六个徒弟。毛六凡今年 60 岁,因为喜欢音乐,11 岁开始自己做笛子 「胡乱玩玩」 。 20 岁时,毛六凡师从大松甸自然村第三代唢呐艺人毛厚银学吹唢呐,22 岁出师后便开始独自演奏。 37 年的吹唢呐生涯,毛六凡已经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唢呐艺人。
毛六凡说,年轻时吹唢呐更多考虑的是帮助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而现在吹唢呐是觉得自己有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在坚持梦想的同时,也能用梦想点亮生活。
做成一个唢呐需要几个步骤?
和其他民间唢呐艺人一样,毛六凡熟知唢呐上的每一个零部件在很多时候,自己会动手做唢呐的吹杆。
「本地山上那些矮小的灌木,每年 10-11 月就可砍下来掏空,用香油擦拭半年,就可以挖洞做出吹杆了。」 在毛六凡的讲解下,我们才真正开始了解这个被白族人民珍爱的民间吹奏乐器。
唢呐其实是由一杆空心黄杨木管,管上钻 7 个洞,管上端安个芦苇哨,下端安个铜喇叭制成的。
「7 个洞,左手按四个洞,右手按三个洞。」 毛六凡说这是吹唢呐最基本的要领。
「吹唢呐不分白天黑夜,情绪来了,想什么时候吹就什么时候吹。」 毛六凡说松鹤人性子耿直,欢乐也好,悲伤也罢,只要身上带着唢呐,顺手就可以奏出自己的心情。
唢呐有调动人情绪的魔力
「欢乐的调子让人心花怒放,激昂婉转的音色使人精神振奋。」 毛六凡说自己亲眼见过,村民家中有一老人去世,本来家属的情绪已经平复,但唢呐的哀调一响,家属们就大哭起来。在毛六凡看来,唢呐本身就有一种魔力,能够调动人的情绪,「高兴时吹了更高兴,难过时吹了更难过。」
在松鹤,唢呐和吹唢呐并不稀奇。众所周知,松鹤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唢呐村,一群穿着羊皮褂子的人吹唢呐的场景算不上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可是,这群人像绕着球场奔跑的运动员,一辈人从上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数十年来雷打不动地做着一件事,这就让人很受感动了。
在洱源这片艺术土壤上,一代代唢呐新秀脱颖而出,白族唢呐在这样一群民间艺术家的带领下从民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古老的传统走进现代文明。他们走街串乡参加各种民俗活动,不辞辛苦赶往全国各大文艺演出现场,为的不是万人瞩目,为的不是声名显赫,只是为了将民间传统艺术——白族唢呐继承和发扬光大,让它在历史长河中继续以其独特的姿态呼吸着、闪耀着!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再创作,丰富和发展唢呐音乐,将白族唢呐吹出国门,奏响全世界!
资料来源:洱源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