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思南花灯

2024-10-01 8 0

  思南花灯,是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和发源地。主要分布于思南县及邻近的石阡、德江、遵义等地。思南位于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地处武陵山脉向大娄山脉的斜坡地带,东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倚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南靠泉都石阡,北经乌江达涪陵长江。县域总而积为 2230.5 平方公里,近 64 万人口。这里居住着汉、苗、土家、蒙古、仡佬等 17 个民族,乌江穿境而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孕育了思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思南花灯更是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思南花灯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由于历史原因,思南花灯受邻省的影响较大。且自汉代以来,汉民族的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随之先后进入,与土著文化长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灯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在明、清时期,思南花灯活动频繁,在演出的组织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为主,并设灯会、设会长,即灯头。传统花灯只在农历春节元宵期间演出,玩灯前要祭灯神——隋阳太子,好耍郎君,十二花园姐妹等。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时如遇瘟神、红白喜事,老百姓也组织唱灯,目的是消除灾难,分享太平。到清朝中后期。部分灯班已逐步形成矮台灯班,再后来,发展成为职业花灯戏班。

  思南土家花灯唱词用韵较为灵活,叠韵较多,其道白多是叙事性的散文体语句,侧重于叙事,用于表达故事的来龙去脉,在戏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唱段多为民歌体的韵文,讲究押韵,注重抒情,多用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戏中起着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而花灯音乐,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四大类。传统有 24 大类曲牌,多数曲调都很欢快、喜庆,生活表现力很强,尤其是思南的丝弦调,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思南土家花灯舞蹈脚上基本动作有:小八字、大八字、碎步、踮步、自由步、擦步拐子脚等;手上动作有:犀牛望月、飞蛾抬水、大鹏展翅、蜂子朝王、蜻蜓点水、天女散花、雪花盖项、苏琴背剑、观音送莲、鲤鱼漂滩等三十多个动作;花灯打击乐种类繁多,在敲打过程中变化无穷,如:蜻蜓点水、蚂蚁搬家、扑灯蛾、牛擦背等,打击乐由四大件组成,即:钹、鼓、聋子、锣。

  思南花灯大多是以村寨为主的传承,即灯班内的传承,师傅代徒弟。代表人物有董立高、董立修、田应喜、罗君国、洪以能等。 2004 年曾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花灯艺术节。 2006 年思南花灯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 年, 思南因花灯戏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如今仍有 200 多个演出队伍活跃在思南城乡。

  思南土家花灯艺术在近年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有: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电视等媒体的普及:年轻人看不到民间艺术的可贵之处,不愿看,不愿学;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艺术不再是求生存的唯一手段;人亡艺绝的现状是制约花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存世的老艺人越来越少,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