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晴隆彝族舞蹈 「阿妹戚托」,意为 「姑娘出嫁舞」,俗称 「跳脚舞」 。关于它产生的时期,在当今的各种文献都没有准确记载。
「阿妹戚托」 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舞蹈表现形式以脚为主要载体,踏地为节,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表达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这一特殊的仪式舞蹈构成了贵州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大约在几百年前,云南一富裕家庭男主人王阿扑、女主人谢噶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出嫁时,「跳脚舞」 的创作没有完成,因此在大女儿的结婚仪式上没有舞蹈,婚礼显得冷清。
王阿扑觉得婚礼上应有舞蹈、歌声,应隆重热闹,于是老人就召集族人商议,分工编创几段舞蹈,并依据农事活动中插秧、喂狗饭、踢鸡冠等生活趣事连串起来,最后将大家编创的舞蹈合在一起,共 l2 个动作组成。在王阿扑女儿出嫁的前夕,「跳脚舞」 已完全创作成型,寨中的亲朋好友相约来到王阿扑家堂屋跳 「跳脚舞」,通过这种方式以示祝愿,从此 「跳脚舞」 便流行开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迁徙,「跳脚舞」 流传到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境内,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间舞蹈,彝语称之为 「阿妹戚托」 。关于晴隆彝族由来,晴隆县志记载道:「晴隆彝族大至分两个阶段迁徙而来,一支为明代中期由云南宣威经普安州 (盘县) 之杨那山,到普安后迁入,另一支为晚清从威宁、毕节、黔西一带迁入」 。彝族在贵州晴隆生活已几百年,「阿妹戚托」 的产生同彝族生活紧密联系,经过几世纪的传承,依然保留着独特的舞蹈语汇。
「阿妹戚托」 对进一步研究彝族古老文化艺术,促进民族间的艺术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阿妹戚托」 这一彝族舞蹈文化历经一代又一代彝族民众的传承、凝练、创新、发展,于 2007 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育的普及、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阿妹戚托」 后继乏人,其传承面临着困难。 「文化消失,是一个民族消亡的征兆;文化遗产消失,则是一个民族记忆和身份丧失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