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世上最美妙动听的声音当数 「天籁之音」;它从天上来,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上世纪 70 年代,一曲 《新事多》 通过天空中的无线电波广播天下。从那时起,「依儿哟!呀依哟!」 的小调,就这样将常德丝弦的声名远播,传遍四方,成为常德的一张名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丝弦演出的图片
常德丝弦的魅力在于富含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它用常德方言说唱,以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乐器伴奏。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常德丝弦于 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代表性传承人是朱晓玲和谌晓辉二位女士。
常德丝弦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的民间 「时尚小令」 。明代的 《万历野获篇·时尚小令》 说这种时尚小令,「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成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真可骇叹!」 文中还载有 「耍孩儿」「傍妆台」「山坡羊」「银纽丝」 等曲牌。到了清代,《在园杂志》 和 《扬州画舫录》 上记载有 「劈破玉」「倒扳桨」「剪剪花」「四大景」「银纽丝」「吉祥草」「倒花篮」「占花魁」 等众多曲牌,这些曲调皆见于如今的常德丝弦。
到了明末清初,常德丝弦初具雏形。在袁宏道与常德桃源人江进之的书信中,就提到了 「银柳丝」「到春来」 等曲牌,也明确记载了常德的民间小曲与常德丝弦曲牌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常德是五省通衢的重要商埠,是江南的 「文物之邦」「人文渊薮」 之地。历史上众多的名人如屈原、陶渊明、刘禹锡、李白、苏轼、孟浩然、龙膺等,先后荟萃在这里。常德从而积蓄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到了明清时期,常德已是 「大江啮城,舳舻帆辑,时相上下,商贾所聚,百货辏集。人语欢声,辄喧午夜」 的繁华商业城市。就在这个时候,江浙一带的乐师、歌伎也来到这里,他们带来了当地的时尚小令,它们与常德的风土人情和方言融合后,演变成独具风格的曲艺常德丝弦。
明代,常德的戏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民歌、小曲、戏曲在民间广泛流行。据考证,丝弦曲艺于明代永乐年间始入常德,成型于茶楼与酒肆,成为当时官宦商贾、文人雅士、殷实人家最喜闻乐见的 「雅乐」 。它唱词典雅、曲调优美,让人沉迷陶醉,因而文人们以诗文会友时、商贾们业务公关时,都会请来乐师、歌伎在茶楼酒肆里演唱,这也成为常德市井生活中的一种民俗。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演唱常德丝弦的艺人们自发组织起民间曲艺班社,一些商家店号为了热闹门面,也常邀请丝弦曲艺班社前来助兴。他们常在邀请之前早早地送达请帖,在请帖上写着 「雅韵赐奏,伏乞早临」,以宾客之礼相待前来演唱的艺人,并重金酬谢。由此可见,常德丝弦的声誉到了清代是何等的典雅高贵,演唱常德丝弦的艺人又是何等的受人尊敬。
常德丝弦有成套的唱腔、多样的板式,能极其深刻地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交替穿插的说唱艺术;可以演出有人物、有情节的大型戏剧性结构的丝弦戏剧,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丝弦段子。两者不同的是,在丝弦戏剧演出时,生、旦、净、丑角都是一人一角登台演出;而丝弦段子演出时,往往是 「一人多角,进进出出」,此时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曲艺表演形式,极适合在茶楼酒肆里慢悠悠地观赏品味。
常德丝弦可以归纳为牌子丝弦、板子丝弦和过场音乐三大类。
牌子丝弦是常德丝弦演唱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来源于民间流传的民歌和小调,它的素材被艺人们在演唱中不断地加工提炼,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常德本土地方特色的说唱曲调。例如传统曲目 《双下山》,就将这种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
光光一个和尚啊!走忙忙,佛殿去烧香
钟鼓一声响,响叮当,和尚我好凄凉
如来佛坐中央,一十八个罗汉站在两厢
但愿我和尚下山去,配对又成双
板子丝弦是不受曲牌限制的主体音乐,它是从说唱音乐中发展出来的。板子丝弦音乐的形成与戏曲板腔音乐一脉相承,它俩是同胞 「姐妹」,但不像戏剧那样,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和完整的戏剧性。常德丝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板子丝弦音乐表现力,它能充分表达出人物的各种思想感情。
在常德丝弦中,还有一种音乐叫过场音乐,它分为大过门、半过门和小过门三种。大过门在演唱时作为演出前奏用来渲染气氛,以便激发观众进入戏曲的境界,俗称 「打闹台」;半过门又称 「半引子」, 它一般作为唱腔的音调、速度、情绪的先导,常用于曲目演唱之前;小过门就是乐句之间的过门,又称 「句间过门」, 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常德丝弦唱出了桃花源里的城市的人们本质是多么善良淳朴,也展示了这座城市的人对爱与被爱的向往。
常德丝弦,经过几代艺人的传承得到保存,又经过当代音乐人士收集、整理、研究、改革、创新,日臻完美,成为当今世人喜闻乐见的曲艺。
时至今日,常德丝弦拥有 100 多个传统曲牌,它们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 《王婆骂鸡》 《宝玉哭灵》 《剪剪花》 《双下山》 《昭君出塞》 等历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又涌现 《新事多》 《夸货郎》 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在全国广为传唱。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瓜中情》 《待挂的金匾》 《俏婆婆上大学》 等曲目获得国家级 「群星奖」 金奖,得到国内外知音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