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经典的永恒魅力——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2024-10-02 10 0

  

中国文化报记者 (摄影:卢旭)

  来自汤显祖故里江西省抚州市的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近日亮相京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保利剧院上演,获得了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此剧是抚州市继创排盱河高腔·乡音版 《临川四梦》 之后编排的又一出大戏。演出分 《闺塾》 《惊梦》 《寻梦》 《诊祟》 《闹殇》 《拾画》 《冥判》 《幽媾》 《回生》 等场次,雅俗共赏、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剧中人物个性和形象鲜明,将汤显祖原著中的两个小人物重新塑造,增强了地域特色。

  盱河高腔是广昌孟戏的主要声腔。广昌孟戏距今已有 500 余年历史,是江西省抚州市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乡音版 《牡丹亭》 在音乐唱腔上采用盱河高腔的音乐元素,在表演上以抚州地方戏曲为参照,并融入抚州南丰傩舞等地方非遗文化元素,力图呈现一幅汤翁故里的风情画卷,令观众能更多感受汤翁家乡的艺术魅力。

  2019 年 1 月 21 日,中国文化报社邀请康式昭、周育德、王安葵、傅谨、郑雷、吴凤雏、谢雍君、陈均、池浚等著名戏曲专家,江西省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云,江西省抚州市副市长徐国义,江西省抚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菊莲,江西省抚州市文广新局局长谭玉莹以及乡音版 《牡丹亭》 总导演童薇薇、编剧曹路生、主演吴岚等会聚一堂,共同研讨乡音版 《牡丹亭》 的艺术特色与舞台得失。专家们对于抚州精心打造汤翁故里乡音版 《牡丹亭》 的努力与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于抚州市委、市政府挖掘传统戏曲文化、弘扬东方艺术审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充满自信走向世界的一系列措施与行动表示赞赏。尽管在艺术创作与舞台呈现上还有不断修改提高的必要,但乡音版 《牡丹亭》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吸引青年学生踊跃观看,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播效应。

  会议由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主持。

  用文化自信的眼光重新 「发现」 汤显祖

  徐涟

  本期 「艺海问道」 文化论坛,以乡音版 《牡丹亭》 作为主题。江西抚州是汤显祖的家乡,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说在莎士比亚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爱情可以冲破种族、冲破仇恨,那么,在东方的文化巨匠汤显祖的 《牡丹亭》 中,真爱则可以冲破生死,达到一种人性的自由。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东西两位大家在思想上可以比肩。然而,汤显祖在世界上的推广和传播远远不够,还远没有达到他的思想所达到的高度。

  2015 年 10 月 21 日,习近平主席在访英期间提议,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2015 年由此成为一个重要契机!不是我们重新发现了汤显祖,而是我们重新用一种不同的眼光,一种带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眼光,来重新看待这位东方思想伟人。

  因为种种原因,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抚州戏曲中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是这几年来,戏曲传统在江西抚州开始得到传承弘扬。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出戏进京演出是抚州市委、市政府来牵头主持,这充分表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黄小蓉说,抚州市委、市政府拿出很大的决心,除了戏曲创作、演出之外,还做了大量基础工作,比如说人才培养,比如经费支持,而且重视落实、落细、落小,举一个小细节,刚才听到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云跟该剧执行导演张磊老师握手祝贺时,张老师介绍演出结束后的情况,傅云部长说:「我都知道,我就在你们主创演出团队的微信群里!」

  《牡丹亭》 里有一句 「月落重生灯再红」,可以说,有领导重视,有专家支持,有经费保证,有人才队伍,抚州戏曲传承发展充满了希望!

  从 2014 年开始,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发起主办 「艺海问道」 系列文化论坛。论坛广泛邀请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艺术大家,采取沙龙、笔谈、对话、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针对文化艺术界关心、关注的普遍现象、焦点话题,各艺术门类发生、发展、交融的现状及其本质规律,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探讨。至今, 「艺海问道」 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了 18 期,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参加文化论坛的专家学者先后有哈佛大学教授伊维德、香港著名艺术设计师叶锦添、著名戏剧评论家季国平、文化学者田青、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将江西抚州打造为集学戏、看戏、演戏、评戏、写戏为一体的中国戏都

  傅云

  汤显祖是江西抚州人,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耀眼明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来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创作的 《临川四梦》 是时代的扛鼎之作,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集大成之作,具有永不褪色的艺术价值。 400 多年来,以 《牡丹亭》 为代表的 《临川四梦》 一直以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声腔、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展现,散发出璀璨的艺术光芒。

  2015 年 10 月 21 日,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访问时,提议 「中英两国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 400 周年,以此推动两国人民的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提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16 年,抚州市紧紧抓住共同纪念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策划了 44 项活动,广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唱好、唱响汤显祖这出大戏,向世界讲好抚州文化、中国故事。 2017 年,以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45 周年为契机,我们又成功举办了汤显祖戏剧节和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去年 12 月,抚州代表团还参加了在英国兰卡斯特宫举行的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与英国斯特拉福德区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并与剑桥康河出版社、英国保护濒临消失的世界基金会签署了 《共建 「临川四梦——汤显祖国际文化保护项目」 合作意向》 。

  同时,我们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进教材、进社区、进群众,努力把抚州打造成为集学戏、看戏、演戏、评戏、写戏为一体的中国戏都。在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地方戏曲表演 (器乐) 班,在全市中小学校推广戏曲广播体操;编写出版了中小学地方性系列教材 《品读临川文化》;启动了剧场建设项目,玉隆万寿宫古戏台等 3 个室内剧场改造、上顿渡剧场等 3 个新建室内剧场、体育休闲广场戏台等 5 座新建露天戏台建设进展顺利,为百姓搭起一座座 「家门口的戏台」 。坚持申办汤显祖国际戏剧节,力争把国际戏剧节办成汤显祖戏剧展示的舞台、中华传统优秀戏剧展示的舞台、中外戏剧特别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交流的舞台。

  我们重点打造了四部大戏,第一部是抚州乡音版 《临川四梦》 。抚州乡音版 《临川四梦》 第一次将汤显祖的四部剧作 《紫钗记》 《还魂记》 (牡丹亭) 《南柯记》 《邯郸记》 合为一体,将原本需要演几天几夜才能演完的全本 182 回,高度浓缩,摘选精彩片段重新编排演绎,使观众在两个来小时的时间里,就能领略 《临川四梦》 的大概,欣赏到汤翁名剧的非凡魅力。唱腔采用的是盱河高腔,原汁原味地展现 《临川四梦》 最初的演唱形态,上演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轰动。

  第二部是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打造的音乐剧 《汤显祖》 。这部戏第一次将视角投向汤显祖生平,在尊重历史和忠于史实的基础上,有意借鉴汤翁写梦境的手法,将汤显祖一生几段重要的经历,巧妙植入他的 「临川四梦」,并通过古今穿越的手法,探求现代人对汤显祖的解读。

  第三部是抚州市文旅投公司联合阳光媒体集团在共同打造的一台主题游园式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 。今年 3 月将与观众见面。 《寻梦牡丹亭》 创新性地将传统名曲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带上舞台,让观赏者和剧中人共同入梦、惊梦、寻梦、游梦、圆梦,让游客在行走中,亲身感受 「杜丽娘」 与 「柳梦梅」 的缠绵哀婉,亲临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的动人场面。

  第四部就是乡音版 《牡丹亭》 。这部戏由乡音版 《临川四梦》 的原班人马主创,众多知名艺术家加盟,倾尽了很多专家和演职人员的心血与汗水,可以说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该剧肯定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大家已看过了演出,今天就是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多提真知灼见。我相信,各位极具思想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宝贵意见,必将对我们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不断将乡音版 《牡丹亭》 打磨成精品佳作,进而推动汤显祖和该剧走进群众、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汤显祖的艺术成就和家乡密不可分、相依相成。汤显祖 67 年人生中,52 年在家乡度过,《临川四梦》 有三部半在临川完稿和排演。可以说,是临川文化的深厚积淀、赣东大地的优美生态抚育了汤显祖,造就了一代戏剧大师。没有抚州这块神奇的土地,就没有这位伟大的旷世奇才。

  汤显祖的家乡抚州,位于江西省东部,现有人口 400 万人,辖 9 县 2 区和 1 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 1.88 万平方公里。抚州的基本情况,可概要为四句话:一是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二是赣抚粮仓、 「三宜」 天堂。三是海西近邻、红色苏区。四是产业新城、中国戏都。

  我诚挚邀请大家到抚州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体验一下汤翁笔下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 的韵味和魅力。

  我们迎来了戏曲艺术的春天

  康式昭

  2015 年,我参加了抚州纪念汤显祖逝世 400 周年的剧目筹备,当时有专家主张用乡音呈现,而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的 《临川四梦》 演出使用的是海盐腔。据目前的资料显示,海盐腔没有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它的大部分内涵保留在盱河高腔中。

  观看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让我很震撼,这部剧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不同于我们平时看的昆曲版 《牡丹亭》,它既有刚烈的一面,又有委婉的一面,而且能将两者自然妥帖地结合起来。从剧情来说,剧本采取 「只删不改」 的方式,力求将原汁原味的汤翁原著呈现给观众;从音乐来说,盱河高腔很动听,与汤翁原著的文学风格很契合;从人才队伍培养来说,这部剧锻炼了队伍也积累了剧目,还获得了更多的新老观众;从舞美方面来说,运用了很多现代科技,更加注重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因此,我认为这部剧是值得肯定的。

  我最看重的是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它具有厚重的艺术分量,将我们民族文化当中的优秀部分展示给当代观众,这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出台了很多扶持振兴戏曲发展的政策,我欣喜地看到——我们迎来了戏曲艺术的春天。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周育德

  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演出意义重大。首先是汤显祖的经典剧作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音乐形式和戏曲腔。其次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盱河高腔,通过这部戏和之前 《临川四梦》 的制作,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抚州是汤翁的家乡,因此,汤显祖剧作在抚州应该有一个最理想、最美妙、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我们当代的戏曲舞台上。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江西人就在不断探索和寻找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戏曲唱腔把汤显祖的剧作呈现出来,比如曾经探索过用赣剧、采茶戏,都很有特色,却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保留下来。等到纪念汤显祖逝世 400 周年的时候,很多专家、艺术家找到了 「盱河高腔」,我个人认为是很合适的。

  盱河高腔通过 《临川四梦》 和 《牡丹亭》 的演出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盱河高腔目前处于濒危状态,以前盱河戏主要是唱宜黄皮黄,盱河高腔只有两部戏,一本是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主题,这一部戏相对比较完整,另一部已经很少演出了。当代音乐家利用盱河高腔的音乐素材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创作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

  这个戏演出非常精彩,主演吴岚从头唱到尾,没有一副好嗓子是不行的,表演也非常精彩,我认为吴岚通过这部戏,在表演技巧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这个戏演出意义重大,希望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青春之歌、爱情之歌、生命之歌

  王安葵

  目前,各地都在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打造当地的文化名片,抚州这些年也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次打造的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很成功,我认为此举不仅宣传了抚州文化,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汤显祖,他不仅是属于抚州的,也是属于全国的,甚至是属于全世界的。

  如果要全面认识汤显祖,就必须了解他的家乡,汤显祖有着非常深厚的乡情、乡谊,这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出来。而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的成功演出不但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抚州的文化,同时也使我们对汤显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整个剧看下来,可以感受到编剧的用心,为了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赏习惯,编剧对原著进行了删减,但是整个剧情很流畅。音乐部分也很出彩,盱河高腔的一大特点是有乡土味但不土气,它有时代的气息。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做到让音乐唱腔与明代的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需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认为乡音版 《牡丹亭》 在唱腔上就做到了这一点。

  尤为可贵的是,从这部剧中我对 《牡丹亭》 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牡丹亭》 是青春之歌、爱情之歌,它歌颂青春、歌颂爱情。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有一句特别经典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在 《牡丹亭》 中,这个哲学问题被汤显祖赋予很大的能动性,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生可以死、死又可以生,生死之间,没有那么绝对,这的确让人深思。从这个角度来看,《牡丹亭》 不仅是青春之歌、爱情之歌,更是一部生命之歌。

  权衡好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傅谨

  一个伟大经典应该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我们要提倡文化的多元发展。谢谢抚州送来 《牡丹亭》 的这个乡音版的版本,观看过程中,我是很有感慨的。它一方面进一步推进了抚州的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我在剧场里想,一个游客到了抚州想看 《牡丹亭》,他所期望的是什么?我相信他所期望的一定是乡音版的 《牡丹亭》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这部剧强调乡音,但是大部分还是普通话,这就涉及传播的问题。那么,如何权衡好这两者的关系——既要挖掘乡音,又要让外地人能够听得懂?关于语音的问题,古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古代很多地方戏是用地方官话唱,这样就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均衡点。我们现在要用乡音版,那么怎样去挖掘乡音,怎样既让外地人能够听得懂又用有江西味道的语音去唱这个戏?用抚州官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去做。

  其次是海盐腔和盱河高腔的问题,在宣传过程中要做到严谨。希望我们能权衡好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前行。

  《牡丹亭》 的 「三生路」

  郑雷

  学术界一直在探索汤显祖的思想,他对情、性、理的理解以及一些涉及社会情态的理念,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汤显祖的作品体现着一种非常饱满的艺术生命力。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从传播的角度来讲做得很好,但是从传承的角度来说,还有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乡音版 《牡丹亭》 本着回归原著的宗旨,那么,就要了解汤显祖的思想和理念。比如 《牡丹亭》 中出现不少鬼神,但是这里的鬼神不同于目连戏里的鬼神,汤显祖笔下的鬼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预言性的书写,有些鬼神充当了他的 「发言人」,借他们的口,提出一些他自己的思想,更强调一种生命的意识。再比如汤显祖作品中的爱情,他表达的爱情不是简单的男女之情,他认为情 「可以死,可以生」,这种情是人的一种合理的性情,体现出的也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礼赞。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花神的数量、梦境的表现手法、鬼神的设置、侍女画像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改和调整。另外,乡音版 《牡丹亭》 除了在音乐上传承了盱河高腔,在身段表演上我认为也可以进一步挖掘传承。在剧本编排上,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戏融合了汤显祖的原作、经过清代传承的 《牡丹亭》 和我们当下对 《牡丹亭》 的理解,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可以说是 《牡丹亭》 的 「三生路」 。

  演绎了经典 传承了非遗

  吴风雏

  我认为,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的上演有两大意义:一个是演绎了经典,二是传承了非遗。

  关于这部剧的定位问题,是走还原古朴的路?还是走现代的路?我们的主创人员也是做了很多考量。我个人认为,不管是改革唱腔还是表演形式,在本质上都不能违背汤显祖的原著精神。专家们讨论的很多问题我都赞同,包括音乐唱腔问题、舞美问题,我希望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还能有进一步的提升,通过更多的学术探讨,找准自身的定位。

  乡音版 《牡丹亭》 的个性化需求

  谢雍君

  从唱腔的角度来看,不管是盱河高腔、宜黄腔,我觉得都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在抚州这个地方能够用这种声腔、这个剧种把 《牡丹亭》 呈现出来,我觉得这件事情本身很有意义。因为盱河高腔目前除了孟戏之外,还没有完整地演过爱情故事,所以,这部剧创作的过程是开放性的,在过程中可以调整。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的演出是成功的,我从三方面来谈。

  第一,媒体宣传很到位,尤其是演出与网络直播相结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第二,乡音版 《牡丹亭》 在如何演绎经典方面体现出个性化的需求。昆曲演 《牡丹亭》 改编的方式一种是以词就谱,另一种是以调就词。盱河高腔 《牡丹亭》 就采用的是 「以调就词」 的方式,我觉得这种方式的意义在于传承挖掘戏曲传统经典的同时保留了经典原作的风貌;第三,乡音版的 《牡丹亭》 展现了盱河高腔,激活了地区的新活力,赋予了经典剧目新的生命力。盱河高腔既是一个稀有剧种,也是一个小剧种,这几年,以一个戏来拯救小剧种的案例越来越多,盱河高腔目前已经濒危,如果把乡音版 《牡丹亭》 打造成精品然后延续下去,我认为这对盱河高腔的传承意义非常重大。我还有一个提议,如果把十二花神按照江西的民俗装扮方式呈现出来,可能更能达到盱河高腔地方戏的特点。

  将古典的美学和地方戏的美结合起来

  陈均

  盱河高腔·乡音版 《牡丹亭》 提供了一个昆曲版 《牡丹亭》 之外的样本。能看出来,这部戏在编排编创期间参考了昆曲的 《牡丹亭》,比如说,改编时只删不改。即使保存了汤显祖的原词,通过不同搭配,也可以显示出和汤显祖原著不同的风貌。

  从剧本结构看,我赞同其他专家的看法,回归了原著;从舞台造型上看,很多造型可以看出借鉴了青春版 《牡丹亭》,但又有自身的个性,比如在牡丹花的造型上,运用了投影技术,投影和表演之间有一个对比化关系,这就有一点现代剧场的概念,我觉得可以再深入。

  在思考该版与昆曲版的不同时,我想到古典美学和地方戏色彩之间的一个矛盾,在呈现方式上,如何能将古典的美学和地方戏的美结合起来,这是我看盱河高腔 《牡丹亭》 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想这也可能是该剧在以后的提高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既保持优雅的古典风格又体现时代的气息

  池浚

  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下我对这部戏的欣赏,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1. 这个戏体现一种旧戏的余韵但是又有新戏的面貌,有现代的审美,主创追求的是雅俗共享,既保持优雅的古典风格,又体现出时代的气息,这个辩证关系已经做到了。

  2. 这部剧面貌清新雅致,而且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勃发生机,尤其是在很鲜明、很生动活泼的地方更体现了剧种的特色,乡音、乡情也唤起了乡愁。

  3. 剧本上比较忠实原著,这样的创作方式是学习老路子、致敬老路子,同时又开创新的剧目。整部戏入戏很快,过程流畅,头尾紧凑,这体现了当代作者的一种取舍和态度。

  4. 新媒体手段实现了舞台的进一步写意。新媒体的功能有的时候能表现幻觉,有的时候描写环境,有的时候体现人的心情,比如说灵魂,在屏幕上出现灵魂出窍的画面,我觉得这个是很得体的,和屏幕里对话的互动关系也体现当代欣赏的方式,让舞台更加的空灵写意,也能为观众营造出更有视觉的氛围。

  继续提高 打造精品

  童薇薇

  拍这个戏我心里很忐忑,自己就一直在想怎么处理这个版本,如果是说按照昆曲的方式来排,那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全部重新按照地方戏的方式来排,也不好处理,所以在这个定位方面,我自己还没有完全把这两者嫁接好。但是我首先明确了一个目标,就是能够吸引青年观众,能让他们坐下来看,能让他们觉得美,我要先达到这个目的。然后再进一步去完善它,这是我的创作思想,所以我们整个创作班子反反复复地研讨、排练,编剧也反复修改剧本。今天又听到各位专家给这部戏提出了这么多的建议,让我们对以后的修改提高工作明确了方向。我们会继续打磨修改,争取把这部剧打造成戏曲精品。

  (本版内容按发言顺序刊登,中国文化报记者张欣然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来源:中国文化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