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帽舞
象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是农乐舞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农乐舞的中技巧最高的舞蹈。
象帽舞历史悠久,据说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为了防止虎、狼等野兽的侵扰,用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以驱赶野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朝鲜族特有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人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
象帽舞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技巧和内涵。象帽舞的种类繁多:长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 1 米多,长者达 12 米,目前最长者已有 28 米。其它的则因彩带、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将 10 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则是在长带子上绑上了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极为绚烂夺目。
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的表演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转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唢呐等乐器伴奏。舞者以颈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前、后、左、右划出种种彩环。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 「平甩象」 、 「左右甩象」 及 「立甩象」 和 「抖露珠象」 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 「甩象跨步」 和 「俯身甩象」 等高难度动作,带动帽子上的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一幅幅动态圆环。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传承,象帽舞已经从最初简单的田间娱乐形式发展到了由专业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并深受世界各地舞蹈爱好者欢迎的优秀朝鲜族舞蹈。
乞粒舞
乞粒舞是朝鲜族群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集朝鲜族民间舞蹈 「双层舞」 和 「乞粒」 活动中的舞蹈精华于一体,表演风格独特。
乞粒舞有着相对稳定的传统程式,但又不完全受传统程式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据现场情绪起舞,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当表演者情绪高涨时,大家各显神通,男性晃动象帽,使顶端长缨飞旋,划出美丽的弧线;姑娘边敲击长鼓边快速旋转,以形体的动感和美感传情达意;老年的扮演者不仅注重舞之韵味,而且注重姿态,动作变化繁多,能通过即兴表演将心底的欢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乞粒舞参与人员多,影响广泛,是朝鲜族农民群体舞蹈的典型代表。
每逢佳节喜庆之时,参加表演的人数众多,场面宏大,这就需要有人出来主持、引导舞队进入表演场地。从舞队入场至走出各种队形变化,直到舞之尽兴,表演程式相对稳定。
乞粒舞的表演 (以节日表演为例),需要在宽敞的场地进行,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每次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但长鼓手、圆鼓手必不可缺。场面热烈,阵容强大。
入场时,舞队的前面,是头戴 「象帽」 的小伙子和老人,他们不停地摇动着帽子上的彩色长绸。紧跟其后,便是整个舞队的总指挥,一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手中拿着铜钹,边走边击打着节奏,引导着舞队出场。依次是两个圆鼓手和两个长鼓手及舞队中的男女青年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舞队最后面,是表演 「双层舞」 的男演员。在他们的肩上,站着一个小孩,小孩的手中拿着彩绸 (或鲜花),不停地舞动。在"双层舞"里,也要有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舞队出场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圆圈,圆鼓手、长鼓手、男女青年和老年,依次下到场中,表演自己最拿手的技艺。高潮过后,表演者又会在总指挥的铜钹声中,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列队退出。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多通过家族传承。
编号:Ⅲ-24
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辽宁省本溪市、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