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螭鼓舞流传在青海循化地区,以集体舞形式,表现请神、敬神、送神、降魔等,反映了当地藏族的宗教信仰、劳动和生活情趣及审美观念。历史上由于这里远离西藏政治中心,交通不便,因而这一地区在宗教、语言、风俗、民间艺术等方面都较多地保留了藏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这一带在历史上也受到了吐蕃文化以及吐谷浑文化、西夏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
「螭」 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能吞海。表演 「螭鼓舞」 就是对水龙的祭祀。目前,流传下来的 13 段 (套) 动作,完整规范,以雄健粗犷的跳跃击鼓动作,以及模仿的雄鹰、骏马、海螺、太极等形象,都以请神、降魔等祭祀内容为主。循化道帏乡宁巴村的表演程式保存的较为完整,动作和队形丰富多变,极具代表性。每年农历六月,循化县道帏藏族乡村民举行的隆重神灵祭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对于其起源,据说:一二百年前,宁巴村的一个 「噶哇珲波」(即土官) 每年正月初二都在村北的府邸跳神鼓舞。后来雍增仓活佛 (约 1881—1958) 四五十岁时将这种舞蹈进一步巩固,并加以规范,其后这一传统一直沿袭下来。 「螭鼓舞」 经世代流传演变,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表演形式和风格。螭鼓舞对服饰要求很高,舞蹈者须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手执绘有吉祥彩绘图案的羊皮鼓,脚系响铃,边敲边舞,起舞时铃声和鼓点合拍,发出铿锵清脆的声音,气势宏大,震撼人心。舞蹈者舞姿洒脱,热烈粗犷,富有高原民族特色,对研究藏族宗教历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项目于 2008 年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者道吉才让、仁青加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编号:Ⅲ-92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