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巴森根」 为藏语,「博巴」 意为 「藏人」,「森根」 意为 「狮子」 。 「博巴森根」 是嘉绒藏族地区甘堡藏寨所独创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此舞蹈只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阳节时,全寨子人举行 「辫子坟」 祭祀活动时才跳,因此人们又称为 「端阳锅庄」 。该舞蹈产生于清道光年间,是从东南沿海归来的屯兵们为纪念他们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的战友而创作,表达出对勇士的感激和赞赏之情,意在让后辈儿孙永远记住英雄们的功绩。歌颂了屯兵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舞蹈共分两部分,整个舞蹈过程约需两个小时。第一部分,由领舞者手持串铃,带领众舞者绕圈而行,领舞者领唱一遍,众舞者跟唱一遍,边唱边舞。唱完一段后,由领舞者开始 「钻」,即其中两舞者右手高抬,由领舞者开始从中钻过,其它舞者依次跟随,边唱边钻,最后形成 「扭」,即所有舞者的左手与前舞者的右手相握并搭靠在前舞者的右肩上,然后开始 「解」, 即所有舞者从 「扭」 的动作回复至手牵手,在回复过程中逐步将领舞者团团围在中央。喻义为只有紧密团结,才能获得胜利。此部分曲调节奏缓慢,叙事性较为强烈,唱腔旋律深沉,曲调为商调式,浸透着悲壮和追忆的情绪,使人为之动容。第二部分由德高望重者在圈中央独唱,众舞者则原地蹲坐倾听,复唱,演唱屯兵在东南沿海作战时的英勇、艰辛与思念。演唱完毕,众舞者齐声欢呼,抛撒龙达,祈求吉祥如意,幸福安康,锅庄结束。该舞蹈沿用了四土锅庄的一些特点,但在表演形式中创造了 「钻」 、 「扭」 、 「解」 等舞蹈形式,并独创了由领舞者叙事性演唱,众舞者倾听的表演形式,独具地方特色。
理县甘堡藏寨古称 「甘堡甲穹」,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 17 年 (1752 年) 废除土司制,将杂谷脑土司属地设为五屯守备。甘堡是五屯中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兵屯。甘堡藏寨曾派屯兵入藏、入台保卫疆土。每当屯兵出征,当地藏民即跳起博巴森根,激励勇士出征。舞蹈饱含着对以往战死亲人的怀念,是一种内心矛盾交织的舞蹈。博巴森根承载着甘堡藏寨的历史和文化。 2008 年,「博巴森根」 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嘉绒藏族的历史和屯兵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号:Ⅲ-68
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