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昭舞一种古老舞蹈,土族语唤作 「千佼日」,是 「弯曲」 或 「转圈」,的意思。此种舞蹈是歌舞相结合的形式,无需乐器伴奏,在土族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的。关于其名称有不同的说法。一是说由文人墨客们以歌词衬句中的 「安昭」 一词而命名的。一说是以舞蹈基本动作而得名。关于安昭舞的来历,民间也有诸多传说。有的说它是鲁氏太太降王莽时,为了迷惑王莽而跳的一种舞蹈;有的则认为跳安昭舞是 「土族人民为了礼赞山川神的恩惠,歌颂先民业绩,祝福土乡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等为主要内容,以歌舞的形式抒发土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古时,人们从事群体狩猎生活。围着自己的猎获物在欢呼、雀跃,抒发自己无比喜悦的情感,表现顽强剽悍的性格,象征丰收和胜利。」 现在,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安昭已经成为土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安昭舞主要是在庭院或打麦场上举行。土族群众 (以青壮年为主) 于是身穿民族服装,结队围成圆圈,由 1—2 名长者或 「把式」(土语为 「杜日金」) 领唱领舞,众人其后随舞,并以衬词伴唱和声。安昭舞的基本动作是:先向下弯腰,双臂随步态左右摆动,即第一步向右摆动,第二步向左摆动,第三步左脚高跳,身体随之向右翻转一周,双臂上举。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安昭舞种类较多,主要有 《兴马老》 、 《召引召》 、 《拉热拉莫》 、 《索罗罗》 等。曲调与舞步配合紧密,节奏明快,并随着歌词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女性舞蹈动作优雅、秀气、温柔,男性则粗犷、开朗、大方。安昭舞步伐轻盈,节奏明快。尤其是那些身穿花袖长衫的土族阿姑们翩翩起舞时,宛若仙女伴随彩虹降临人间。
安昭舞按其特点和使用场合的不同,约可分为三类:祭祀安昭舞,节庆安昭舞和婚礼安昭舞。
2010 年 5 月 18 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新入选项目)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 「安昭」 人选,列入传统舞蹈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号:Ⅲ-109
style="font-size:14px;"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