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羌」 为藏语,意译为 「一起跳」,是流传于甘孜州南部得荣县子庚乡、子实、阿村境内的一种民间歌舞。每逢节日、集会,村村寨寨的藏族男女老幼都欢聚一堂,跳学羌以示和睦、吉祥、祝福。特别是秋收之夜,人们点燃熊熊篝火,相聚在一起,跳起学羌,畅饮美酒,尽情歌舞,气氛热烈。据说,过去在村子里跳学羌时,还要加进 「跳火堆」 的游戏,可见学羌这一舞蹈形式与民众的民俗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学羌其舞蹈风格别具一格,与甘孜藏区其他民间舞蹈风韵不尽相同。相传,该舞蹈是从云南香格里拉一带流传而来的,当地人声称为 「纳西」 时代的舞蹈。据 《滇云历年传》 记载,晚明纳西人极盛一时,曾一度统治中甸、巴塘、理塘一带地区。得荣在旧社会属巴塘管辖,民间言传的学羌是否为明代后期的纳西族舞蹈,有待进一步考证。
跳学羌时, 在坝子中燃起一堆篝火, 众人围圈而舞,舞者人数不限。男舞者头戴狐皮帽,穿藏式男衬衣,外套藏袍,穿彩裤,系红绸腰带,佩珊瑚项链,腰后插男用藏刀,着藏靴。女舞者头上盘发辫,戴银耳环,穿彩绸或白绸藏式女衬衣,外套无袖大襟女藏袍,系氆氇围腰,佩嘎乌,着女式藏靴。男女各成一排相互搭肩扶腰。男在右,女在左,全体面对篝火站成一横排。由男左侧第一人领,全体边唱边跳。主要动作有 「溜步」 、 「端立步」 、 「双跺步」 等。其动作特点在于脚下的踏跺组合。舞蹈中常见的进式踏点,可谓下步有力,踏脚轻脆,当舞者俯身而变化踏点后,这一动作则显得柔韧、洒脱。此外,那多见的跺脚与踏脚动作相结合,则创造出学羌舞蹈独特的韵味。学羌的音乐曲调较单一,其旋律结尾处多以不稳定的角音为主,每段曲子旋律结束后,伴以舞者的踏点而填补空白,给不稳定的余音造成稳定的结尾,使学羌这一旋律单一的舞曲充满生机活力。
得荣学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蕴涵深情。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古朴大方,舞姿端庄典雅,曲调豪迈奔放,步法潇洒自然。该舞蹈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无论其唱词、韵调、舞步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间蕴涵着得荣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具有独特的人文学意义。 「得荣学羌」 于 2008 年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编号:Ⅲ-66
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