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谐」 是起源于后藏地区的民间舞蹈。据历史记载,定日 「洛谐」 早在元朝定日万户府时期就有初步的表现形式,俗称 「农村圈舞」 。 600 多年来,经过各阶层特别是经过定日地区农牧民群众在劳动中对这一舞蹈的逐步加工、完善和规范,使这一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今日具有定日地方特色的 「谐」 舞,称为 「洛谐」, 「洛谐」 继承了当地民间歌舞艺术的形态,又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洛谐」 产生了诸多变异,使其具有悠久的历史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是 「洛谐」 的起源地。定日县位于中国西部边境,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珠峰脚下,定日县古时称为 「洛」(南部的意思),「谐」 泛指歌舞。
定日洛谐的内容丰富多彩,多以传统民歌为主要内容,大致是劳动、时政、情歌、赞歌、颂歌等。表演曲调浑厚淳朴,动作流畅、洒脱,旋律优美。它以歌和扎念琴及三弦琴伴奏为主、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表演时男子弹唱扎念琴及三弦琴,女子手拉手连臂踏歌,顿地为节,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伏。跳舞过程中相互交叉组合,舞步稳扎结实,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参与性很强的自娱性集体民间舞蹈。
「洛谐」 以 「脚靴」 见长,通过脚上节奏变化抒发情绪,上身姿态变化不多。男性表演时以拉琴弹琴边弹边舞,穿插旋转动作较多,舞者气质庄重豪放。女性舞蹈时脚步顿地舞比较平稳,伴着脚下连点步跳踏,上身微微起伏,双手在胸前左右自如甩动,舞姿显得典雅轻快。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洛谐」 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规范,已形成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的舞蹈表现形式。如今的 「洛谐」,在传统六弦琴基础上,又自创了 「三弦胡」,「三弦胡」 是用三根极细的钢丝制成的像二胡一样的弦乐器,用一束马尾做成号弦拉奏,再辅以笛子、串铃、扬琴等,使 「洛谐」 的整个过程更具欣赏性,丰富了 「洛谐」 的艺术表现形式。
21 世纪初,定日县组成了具有相当文艺表演水平的群众业余 「洛谐」 艺术表演队,多次参加区内外开展的文艺活动,「定日洛谐」 在全地区乃至区内外享有较高的盛誉,深受人们的喜爱。
编号:Ⅲ-87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