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2024-10-08 15 0

  「卡拉角勒哈」 为哈萨克语,意为 「黑色的走马」 。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一个 「黑马的故事」:相传哈萨克族在与强大的蒙古人争夺草场的战争中,抢占了哈萨克人的草场,抢走了哈萨克人的马群。其中有一匹黑马很神奇,能听懂牧马人的吹奏 「斯布孜」 笛声。一天,无奈的牧马人在山头又吹起了 「斯布孜」,悠长深情的笛声,随风传到山下黑马耳中,黑马听懂了主人的忧愁和伤感,猛然前腿腾跃,冲向马群,将被抢来的哈萨克族的马群,带回到主人的身旁。无比感动的牧马人,创造一支乐曲,名为 「黑走马」,在民间广泛流传。后来民间艺人又把这个故事编排成舞蹈,用肢体语言演译这个动人的故事,舞蹈起名叫 「黑走马」 舞。

  男子表演的卡拉角勒哈舞,舞姿轻快有力,刚健苍劲,特别是模仿黑马的走、跑、跳、跃一系列动作,狙犷豪放,在舞姿张弛律动中,更显其剽悍的风格,表现出了特有的草原风味。女子卡拉角勒哈舞的舞姿则优美舒展、活泼含蓄、抒情性浓,展示出卡拉角勒哈的另一面的审美价值,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 《花儿赞》,窥视恋人的 《羞窥》,前俯后仰的 《展裙吊花》 等。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的每一个舞姿,或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或是幽默诙谐表情的显示,二者往往融为一体而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自古以来哈萨克族在草原上,男人骑马放牧,纵横奔驰;妇女从事挤奶、剪毛、擀毡、熟皮等劳动。智慧的哈萨克族人民巧妙地揉进哈这些生活和劳动的内涵,使得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宽广,由此延伸衍化出许多优秀的舞蹈,如 《擀毡舞》 、 《挤奶舞》 、 《绣花舞》 、 《拉面舞》 等舞蹈,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表演卡拉角勒舞的场景很灵活,大型集会有它的风姿 ,小小的毡房里有它的风韵。既可一人独舞,也可双人对跳,作为集体舞也深受大家的欢迎。卡拉角勒哈舞的表演,视人与地而异,气氛和环境不同,或轻松愉快,或刚强有力,或幽默滑稽,表演风格多样,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卡拉角勒哈舞表演的生活化,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它的即兴性很突出。毡帽、长裤、绣彩色图案的坎肩,都是哈萨克族常见的服装;靴子、牛皮腰也是他们生活离不开的服饰,这些服装服饰都拿来溶入到卡拉角勒哈舞蹈中。

  卡拉角勒哈舞的伴奏乐曲 「卡拉角勒哈」 曲,其曲的节奏感极强,明快活泼,旋律宛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用来伴奏的乐器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布拉,冬布拉随着舞蹈的快慢变换节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青河县,每年在金秋八月举行的哈萨克族卡拉角勒舞大会,舞会那天,县城城万人空巷,四个广场人头攒动,成了欢乐的海洋。青河县这一活动对卡拉角勒哈舞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把卡拉角勒哈列入本市的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治区把它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 年,由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申报,经国家批准,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Ⅲ-111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 《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