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歌舞 「阿尺木刮」 意为 「山羊的歌舞」 或 「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阿尺木刮」 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阿尺木刮」 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 《维西见闻录》 记载,表演 「阿尺木刮」 时 「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 。如今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现在 「阿尺木刮」 表演中仍保持 「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 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 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目前,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阿尺木刮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走出山乡,跳到县城、州府之后,受到观众广泛称赞。 1997 年 9 月,迪庆藏族自治州举办的 40 年州庆暨毗邻藏区文化艺术节上,阿尺木刮演出夺得金奖。从那时起更多的人领略了阿尺木刮的魅力,凡有重要活动演出,阿尺木刮都作为首选节目。到 21 世纪初,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 5 月,傈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Ⅲ-35
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