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县位于阿里地区南部,喜玛拉雅山脉南麓,是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接壤处。境内有著名的 『神山」(岗仁布齐) 、 「圣湖」(玛旁雍措),是佛教圣地的风景区,历来称它为 「雪山环绕之地普兰。在这里流传的传统歌舞艺术有 「嘎尔」 、 「谐」 、 「达尔谐」 、 「果谐」 、 「玛吉夏卓 (孔雀舞)」 、 「仲吉夏卓 (野牛舞)」 等,已成为阿里地区最兴盛的歌舞之地。
普兰果尔孜,又名 「果谐」,发源于普兰县,流传藏族各地区。普兰果谐是当地群众在逢年过节及民间祭祀活动时表演的歌舞,是当地主要的娱乐活动,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在普兰县每逢传统节日,男女老少人人踊跃参加欢跳果谐。其渊源据说是:日喀则地区的拉孜,萨迦等县的堆谐的前身。普兰县果谐的表演形式是圆圈或半圆,男半圈,女半圈,或混合,谐果 (领舞者及组织者) 战在最前列,男唱一段、男女齐舞,女唱一段、男女齐舞。边唱边舞按顺时针方向移动,有时也可以在原地,无乐器伴奏。舞者人数不限,少则二十多人,多则上百人。分快板和慢板两种,先跳慢板后跳快板,慢板以唱为主,舞少,快板时边唱边舞。舞姿是甩手的,也有拉手的。它的基本特点轻快有力,基本动作有 「三步一提」 、 「前踢腿」 、 「划踢腿」 、 「单跺两步」 、 「打腿转身」 、 「双甩手」 、 「拉手」 、 「搭肩手」 、 「前关开手」 和 「前后甩手」 这种手部舞姿,上身显得活泼灵巧。
普兰果谐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们的装着是模仿孔雀而流传于今的,妇女们所戴的帽子叫 「听玛」,是棕蓝色彩线氆氇所制成的圆筒帽,帽子的底边有个缺口是留辫子之处,耳坠是珊瑚及珍珠相连所组成的,长则达 15 厘米,独特的帽子及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背部系 「改巴」 即背部围裙,普兰妇女的围裙由 「改巴」 所代替。 「改巴」 是由白面羊羔皮制成,正中部镶有圆形花纹的氆氇粗条线,象征孔雀的背部。另外,羊羔皮袍特别盛行,几乎人人都有羊羔皮袍子,制作精细,装饰典雅。男子的装束没有什么特别,和藏族农区的一样。
普兰县是半农半牧地区,人民习惯于农牧两种生活,因此舞跳也有半农半牧风味的独特色彩,这种独特色彩的舞蹈在西藏少见。
编号:Ⅲ-106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