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蹉」 为普米语,「搓」 意为 (这种) 舞,「蹉」 意为跳,即跳 (这种) 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 「羊皮舞」 。此外,还有 「四弦舞」 或 「普米锅庄」 之称。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顶及石登等乡镇普米族聚居的村寨。其伴奏乐器为 「比柏」(四弦) 和打击节奏的羊皮鼓,因此又叫 「羊皮鼓舞」 和 「四弦舞」 。
「搓蹉」 分为两个大的舞种,即开放式的和封闭式的 「搓蹉」 。开放式的 「搓蹉」 属自娱性的舞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得到发展久跳不衰,成为日常自娱自乐、交际喜庆以至大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舞种;不受时间、空间人物道具的限制,传播面较广,参与的人从几十人至上万人皆可。传袭至今的开放式 「搓蹉」 有十二套舞步,在兰坪县境内还有无伴奏的 「搓蹉」 。
搓磋舞,传说原有十二套,经过长期流传,各地的舞步都有发展,不同的舞步日趋增多。不过表现手法大同小异,音型、节奏基本固定。通甸龙塘、水俸一带跳的十二套舞步。
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轻盈、飘洒,仿佛微风有节奏地牵动着衣裙。速度加快时,舞步粗犷、有力。 队形主要有手牵手的单圆圈、双圆圈及半圆圈,一般习惯逆时针方向跳,也可顺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时,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跳均可。舞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参加跳舞的人可随时介入,也可先后起步,也可部分人舞,另一部分人边走边唱 (民歌) 。待唱完后,又随之起舞。
普米族搓蹉 「撮蹉」 保留了古代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以四弦琴为伴奏,羊皮鼓作节奏型打击乐领舞,在四弦弹奏和羊皮鼓击打的引导下,人们围成一圈或数圈同舞,舞步变化丰富。
「搓蹉」 中的经典舞段 「龙跳舞」 、 「碰胯舞」 经专业团体改编演出,在国内的大型艺术活动中表演并获大奖。 20 世纪 80 年代经云南省歌舞团加工改编成为保留节目。在国内、欧美演出颇受欢迎。
编号:Ⅲ-78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