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舞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雷山苗族铜鼓舞)

2024-10-05 10 0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

  广南县出土的铜鼓文物,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铜鼓很早就被作为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于文山壮、彝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的意愿。壮族则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

  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广南那洒镇马贵村壮族的铜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内容。麻栗坡、富宁等几个村寨中的铜鼓舞,主要用于祈雨、求丰收和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壮族、彝族的铜鼓舞流传普遍,动作古朴,舞蹈语汇非常丰富。壮族铜鼓舞表演时,一人敲铜鼓,另一人以木盒辅助形成共鸣滑音,这在其他音乐演奏中是找不到的。彝族的铜鼓演奏则是一种专门技巧,一人用公、母两面铜鼓可演奏十二种音调组合,称十二调。据称公鼓代表太阳,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因此彝族的铜鼓舞还包含着本地民族的历法文化内容,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彝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导致习铜鼓舞者锐减,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有消亡的危险。

  文山铜鼓舞凝聚着壮、彝人民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才智,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壮、彝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铜鼓舞文化折射出壮、彝人民勤劳、聪慧、淳朴、善良的性格及审美观念,是研究壮族、彝族社会历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在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文化工作者经过近 3 年多的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和组织申报,《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于 2006 年 5 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瑶族铜鼓舞

  瑶族铜鼓舞是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在田林县各地的 「木柄瑶」 、 「长发瑶」 的铜鼓舞,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更是铜鼓舞中的精粹。铜鼓是田林 「木柄瑶」 、 「长发瑶」 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三十 (或二月初二),各瑶寨都要跳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大年三十 (或正月初二),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由寨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 「起宝」 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祭完铜鼓后,寨老便指挥寨中青年把铜鼓和木鼓挂起来。先由主祭人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轮流着打。

  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鼓点高亢激昂,最后如疾风骤雨。两位敲牛皮鼓的是领舞者,他们边打边舞,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铜锤不停地从自己的脑后、腰后、胯下,在鼓面上轮流敲击,节奏鲜明,动作协调,天衣无缝。这时 ,场上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加入舞蹈行列,人数不限,场面壮观,热烈奔放。先跳 《圆圈舞》,依次跳 《迎春舞》 、 《扁担舞》 。风格独特,舞姿优美,独具魅力,趣味无穷,令人心悦神爽。每年跳完铜鼓,又将铜鼓埋入地下,地点鲜为人知。木柄瑶铜鼓舞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特征,其丰富的内容和传承历史,在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实属罕见,具有广泛的语言、文学、美学、音乐、艺术等研究价值。

  家庭传承是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木柄瑶群众从小耳濡目染,通过他们祖辈、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学会跳铜鼓舞,又随着岁月的变迁,将铜鼓舞传授给下一代。

  群体传承是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的另一种方式。铜鼓舞是木柄瑶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行的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的群体性活动,它是集木柄瑶的宗教仪式、大众娱乐、族内交流于一体的艺术文化。铜鼓舞作为木柄瑶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族内的男女老少都会积极地前去参与,参与的人数众多。通过这种群体集会庆祝的方式,使得木柄瑶群众从小耳濡目染,通过观赏铜鼓舞变化多样的动作与节奏,在铜鼓舞场地边模仿自学,通过多次的模仿,对铜鼓舞的动作非常熟悉并能参与其中,这就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它的群体传承。

  现今,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传承人是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瑶怒屯的班点义老先生。班老先生是三瑶村瑶怒屯铜鼓舞第七代传承人,也是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田林瑶族铜鼓舞代表性传承人。他从 7 岁开始接受祖父、父亲 (第六代传承人班家林) 等老一辈艺人的铜鼓舞的传授。舞艺精湛,享有很高威望,至今负责三瑶村的铜鼓保管、主持铜鼓舞活动。班点义老先生组织成立了瑶怒屯铜鼓舞表演队。该表演队闻名遐迩,多次参加重大活动的演出。如参加百色春节民间民俗活动;参加百色 「中国文化遗产日」 展演;参加布洛陀文化旅游节表演;参加壮剧文化艺术节表演;2008 年参加百色市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50 周年大庆,到百色飞机场迎接中央代表团;2010 年拍摄影像参加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示荣获民族舞蹈展演银奖, 2010 年,该表演队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授予的 「全区农村优秀文艺队」 光荣称号。 2011 年参加百色市元宵节民俗文化游艺活动。

  2006 年由广西省田林县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编号:Ⅲ-26

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贵州省雷山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