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2024-10-06 5 0

  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是最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其 「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 。土家族语为 「谷斯拔帕舞」 、 「帕帕格次」 或 「拨步卡」,汉语多称为 「茅古斯」 或 「茅猎舞」 。茅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主要分布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它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有时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其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现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浑然一体。茅古斯舞动作别具一格,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 「打露水」 、 「扫进扫出」 、 「围猎」 、 「获猎庆胜」 等内容,可根据表演动作清楚地分辨出来。该舞蹈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服饰的风格,表演者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表演对话时要求变腔变调,使观者辨认不出表演者的真实身份。最重要的是茅古斯舞作为一种古老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为土家族舞蹈来源的研究提供较可靠的线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永顺县文化馆派干部下到双风溪组织春节活动,发掘毛古斯舞。 1958 年底,湖北省土家族调查队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挖掘、收集毛古斯舞。 1959 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省、州、县民族文艺调查组,全面普查毛古斯舞,并撰写调查报告。 1963 年 10 月,湖南省民委派人访问毛古斯舞艺人,并撰写 《马蹄寨毛古斯舞访问记》 。 1980 年 8 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各县土家族艺人来馆传授毛古斯舞,并拍成电影资料片,为研究学习留下珍贵影像。 1983 年春节,龙山县、保靖县分别举行大型调年毛古斯舞活动,观众达 4 万余人。 1983 年,《毛古斯·狩猎舞》 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次登上了北京舞台。 1983 年 2 月 18 、 19 日 (农历正月初七、初八),保靖县在县城举行盛大土家调年会,县境 11 个社 (镇)3000 多人参加文艺表演,观众达 6. 5 万余人。 1984 年,毛古斯舞开始在境内中小学校普及,部分民族学校还组建了毛古斯舞蹈队。

  茅古斯舞表演形态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以及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艺术元素,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6 年 5 月 20 日,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Ⅲ-31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