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东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瑶族猴鼓舞」 瑶语称 「玖格朗」,是流行于瑶山白裤瑶人中的一种舞蹈,2008 年 6 月 7 日,瑶族猴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猴鼓舞基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其传承方式仍保持着家族口传心授的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远古的遗风。
瑶族猴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对于猴鼓舞的来源在当地盛行着一种传说,即传说是瑶家祖先带猴打仗,凯旋而归,为庆祝胜利,人猴共舞以此表达成功喜悦心情,因此,该猴鼓舞也成为当地瑶族在特地场合必备的一个传统节目,受当地居民的重视及喜爱。
表演猴鼓舞的形式不同,所传达的含义也不同,猴鼓舞主要由单人舞、双人舞、群舞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开路、走路、送老人之意,它以木鼓手敲击木鼓发出的鼓点为节奏,舞姿以扣胸屈膝蹲颤、实踏、来回跳动击鼓,伴以模仿猴子的各种姿态神情为特点,其动作有 「三击鼓面」 、 「莲花」 、 「反背」 、 「穿脚」 等,舞蹈动作柔中带刚、粗犷拙朴、轻重分明、节奏感强,跳跃姿态生动活泼别具韵味,该舞蹈一般由 12-16 人进行表演,四人打铜鼓,一人打皮鼓,一人打铜锣,两人敲小皮鼓,4-8 人跳舞 (2 名壮汉,4-6 名少女),当锣声一响,铜鼓皮鼓便有节奏地敲打起来,有十余套以上不同打法,边敲边舞,忽儿像雄鹰腾空,忽儿像鲤鱼跃龙门,动作粗犷有力,舞姿优美大方,跳舞少女拿着竹帽、木棍,穿插在舞场里扇风欢舞,有时学猴偷吃仙桃,有时学猴攀崖跳树,舞蹈场面热烈,情绪奔放。特别是两名瑶族汉子用牙齿咬住二十至三十公斤重的铜鼓叼起转场走时,更是令人惊心动魄,更是一种绝技的精彩表演,展示了瑶民族的一种神圣、神秘与无穷的力量,此时,舞蹈场面达到最高潮,也是最能吸引人,最能鼓舞人的。
在东兰三弄瑶族聚集区,每到祝著节或其他庆典、喜庆活动,都必须跳起猴鼓舞,所以,猴鼓舞一直传承至今,在 1957 年全县群众文艺会演中,猴鼓舞获一等奖,1980 年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三等奖,猴鼓舞于 2008 年 6 月 7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此之外,在瑶族的达努节,人们集体表演 《猴鼓舞》,高亢的鼓声,矫健的舞步,为节日增添了热烈的气氛,一连数日,通宵达旦,尽兴方散,猴鼓舞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瑶族的猴鼓舞表达的不仅是瑶族人民对于瑶族猴鼓舞的喜爱和对瑶族传统节日的庆贺,更表达的是瑶族人民对于瑶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参考资料:广西地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