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华筠舞蹈艺术成就座谈会在京召开

2024-10-04 18 0

  2019 年是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理论家资华筠先生逝世 5 周年。 12 月 9 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舞蹈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资华筠先生舞蹈艺术成就座谈会在京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群、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王文章等出席座谈会。

  资华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舞蹈艺术家,历任中央歌舞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是第五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和 「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 的获得者。资华筠是目前我国舞蹈界唯一获一级演员、研究员两项正高职称的专家,无论在舞蹈表演、舞蹈理论、舞蹈教学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与会专家认为,资华筠先生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敬佩,为后世作出了榜样。

    

资华筠代表作 《飞天》,首演于 1954 年,总计演出千余场,摄于 1984 年。

    

  资华筠于 1950 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少年班,自此开始了她的专业舞蹈生涯。 1951 年,她进入中国青年文工团,参加了第三届 (柏林) 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表演藏族群舞 《春游》,荣获金奖。 1952 年中央歌舞团成立,她成为第一批舞蹈演员。从领舞到独舞、领衔演员、教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她创作表演了一批经典舞蹈作品,如 《飞天》 《孔雀舞》 《荷花舞》 《思乡曲》 《长虹颂》 《金梭与银梭》 等。 1955 年、 1980 年,资华筠作品两度在国内外舞蹈比赛中获奖。 1981 年至 1983 年,她与王昆、姚珠珠合作举办了舞蹈晚会,并在全国各地巡演,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资华筠用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舞蹈表演 「点燃心灵」,成为了新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资华筠代表作傣族独舞 《白孔雀》,首演于 1959 年,摄于 1981 年。

    

  针对舞蹈本体研究和基础理论薄弱的现状,资华筠先生自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以来,就致力于舞蹈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她创立了 「舞蹈生态学」,将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对民族舞蹈文化发展规律的探索,同时吸收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念,对民族舞蹈生存发展中的诸多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这门新兴学科的开拓意义和基本原理,已为越来越多的舞界、学界人士所认可。

  资华筠长期关注、积极倡导非遗保护,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提交了 「关注文化生态保护」 的全国政协提案。 2000 年她在人类学国际会议上提出的 「非遗是人类的精神植被」 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她针对非遗的价值判断问题提出了 「优质基因」 理念,倡导以 「生态学的视野、理念」 引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并廓清了一度混淆的 「原生态」 概念。她关于 「设立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部急需增设主管非遗保护的司局建制」 以及 「加快非遗立法进程」 等提案与建议,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华筠是有名的严师。她曾说:「我确实对学生非常严厉,因为在我的心中学生比天大,唯恐因自己的疏漏而误人子弟。但是我并不要求学生盲从导师的观点,导师的责任首先是在规范学风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学术追求和他们的特长、个性,开掘学生的潜能,引领研究路径和给予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同时,她也说自己和学生是 「教学相长」,她自己在 「教」 的同时,也是在学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严师,她的一众学生也成绩斐然,其中不少已经成为文艺事业的管理者或学科带头人。

  

  资料来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