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棍: 是流传于我国西南和中南广大农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俗称 「莲花闹」 或 「钱棍」,最初起源于宋仁宗年间,至今已有 900 多年的历史。在三穗,打钱棍是当地老百姓年节时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活动,金钱棍艺术何时传人三穗,目前尚无文献记载。金钱棍有单人表演、双人表演,有时也可由多人表演。表演时,表演者手持根或二根串有铜钱的用黑竹做成的钱棍,随节拍拍击身体相关部位,撞击出声、边打边唱。唱词内容因时因事而定,涉及万事万物、高度浓缩,巧用排比、对偶、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理韵相融,一气呵成,表演具有较强的视听效果。早期金钱棍的唱词多源于 《莽蛇记》 中金童银女卖艺救母以叙述自己家事的民间故事,主要宣传礼、义、仁、孝等思想。三穗一带的金钱棍多少年来一直在民间盛行,春节期间民间艺人将各种祝辞 (吉利) 唱词编成歌谣在过年 (春节) 时向主人恭贺新春,俗称过年讨粑粑,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年节民俗。改革开放后,唱词又随时代而变,增加了不少与时俱进的内容。三穗金钱棍作为民间曲艺表现形式,说唱内容因时因地而变,适应能力很强,这种文艺形式多在节庆时间进行,是民俗活动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三穗金钱棍唱词唱腔还融合了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词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和交流的重要民俗文化事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金钱棍于 2006 年 6 月 30 日被三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称为 《三穗金钱棍》;2014 年 6 月 30 日被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称为 《三穗金钱棍》 。
资料来源:三穗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