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被誉为 「沙漠之舟」,沙漠风沙弥漫、干旱缺水,夏季炎热酷暑、冬季严寒刺骨,骆驼具有耐粗饲、耐渴、耐饥饿、耐热、耐寒等诸多特性,是沙漠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同时又能产绒毛、产肉、产乳,可谓是浑身上下全是宝。
北方游牧民族驯养骆驼历史已有 5000 年之久,生活在大漠戈壁中的蒙古人是驯服使用骆驼最早的民族之一。骆驼不仅使用于生产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驯养将骆驼也引入竞技比赛中,如蒙古族赛驼、驼球比赛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据考证,骆驼被驯化并用于生产生活及军事战役中以后,赛驼活动也就随之产生。时至今日,蒙古族群众在祭祀敖包、举行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均展赛驼及驼球比赛等活动。勤劳的蒙古牧民在日常生活中创作了很多有关饲养骆驼的工具。如笼头 (驼羔笼头、骑驼笼头),驼绳 (骑驼绳、训驼绳、驼系绳、挤奶绳、拴绳、縻驼绳、套驼绳、驮驼绳、驼延绊绳),驼鞍 (鞍片、鞍屉、塔塔、吊带、肚带、驼镫、梢绳、鞍扇子、架杆、横挡绳) 、驼奶罩,驼绊,驼蹬子,驼印工具,驼鞭子,驼铃等等。其中笼头由鼻梁绳、下颌绳、后脑绳、扣绳、系绳交叉系结而成。套在骆驼头上,为了控制其上下前后乱动;驼绳的用处很多,主要是为了掌控骆驼;驼鞍是为了使乘骑者舒服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保护骆驼身体的作用。
蒙古人在饲养骆驼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数母骆驼刚产子,都不愿意喂驼羔。此时蒙古人拉起马头琴唱起抒情悠扬的 《驼羔之歌》 给母骆驼,母骆驼被优美的琴声感动流下眼泪,开始喂奶给驼羔。在蒙古族民间有很多有关骆驼题材的歌曲,如 《孤独的白驼羔》 、 《驼铃》 等等。 2008 年蒙古族养驼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拉善戈壁与双峰骆驼 楚高娃摄
编号:Ⅹ-92
类别: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 《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