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白裤瑶族

2024-11-05 27 0

  【民族文化】

  白裤瑶族 荔波瑶山白裤瑶族长期深居高山密林,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狩猎民族,至今仍保存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远古遗风,因其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而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赐予 「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之称。又因其崇拜太阳神,信奉百神灵,图腾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印第安人极为相似而被外界称为 「东方印第安人」 。在瑶族粮仓群,可以领略到这古老民族的智慧结晶,令人感叹这是一群大山深处的雕刻家与建筑师。这里的民风古朴,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十分浓厚。每逢春节,瑶山自然聚集了各地群众,他们在这里举行民间各种文体活动,活动包括陀螺、射箭、刺绣、斗鸡等项目的比赛,热闹非凡。另外,拉片村不断挖掘保护自身的民族文化元素,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完善猴鼓舞,自编打猎舞、民族服饰舞等节目。每次游客到访,民族表演队会送上一道 「瑶族舞蹈」 大餐。拉片的陀螺队和民族歌舞表演闻名远近,曾经代表贵州参加省内外各种运动会和歌舞表演,在陀螺项目和歌舞表演中屡获金奖。

  吊脚楼 瑶族人居室其基本结构是吊几根柱子在地上,人只居住在楼上,因是采用框架式结构,看似头重脚轻的房子也能稳如泰山。这种楼房据说已有 100 余年历史,在菇类村懂蒙组全是这种楼房,100 多年过去,懂蒙仍然保留了完整的吊脚楼建筑。

  打陀螺 白裤瑶的陀螺,都是用坚硬的红青木修制而成的平头陀螺。其特点是头平、脚矮,比圆头高脚型陀螺旋转的更久,深受白裤瑶陀螺爱好者的欢迎。白裤瑶的打陀螺比赛,一般在元宵节前后,是一项长时间、高强度的传统体项目,是人的体力和陀螺制造、旋放操作技术的综合反映。打陀螺是白裤瑶最喜爱的娱乐活动。

  铜 鼓 铜鼓是白裤瑶虔诚礼拜的神器,是图腾崇拜和艺术的精华,更是瑶山的精灵和民族精神的寄托。白裤瑶的铜鼓是最具民族特色,早为宋代多为明清铸造,鼓体的形态、鼓面的纹饰十分别致、精美。白裤瑶打铜鼓程序十分讲究,且花样变化多端。白裤瑶铜鼓阵气势宏大,铜鼓与风桶和鸣,声音浑厚洪亮,动人心魄,独具魅力。铜鼓已被赋予丰富的内涵,让人寻觅、回味。

  葬 俗 白裤瑶葬俗原始、神秘、神奇、隆重,充满悲情、亲情、友情、爱情,内容丰富多彩,是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歌谣文化及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示,为世界之独有。葬礼大都在秋冬进行,届时亲朋好友皆着盛装从四面八方前来悼念。听铜鼓阵阵寄托片片悲思,看哭牛祭牛砍牛惊心动魄,闻鸟枪铁炮声声震撼人心,走崎岖山道悠悠送故人,摆长桌宴款款谢亲友,夜半歌声吐心语,首首歌谣诉深情。

  瑶族服饰 白裤瑶的服饰堪称中国民族服饰之林的一朵 「奇葩」 。白裤瑶男女穿的衣服,都是心灵手巧的白裤瑶妇女自己开荒种棉花,自纺、自织、自缝、自绘、自蜡染、自绣而成。用粘膏树脂来画衣裙,下装则是绚丽多彩的百褶裙。男子的便装衣服皆黑布平领,黑腰带,裤子纯白大裤裆;盛装是富有神奇传说的 「五指」 花裤和花衣。白裤瑶将本民族的服饰看作民族的象征和尊严。

  长席宴 白裤瑶人每逢最盛大的活动和重大节庆,一般都是以长席宴的方式来招待客人。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菜,摆成数百米的长席。白裤瑶因信仰习俗 (也许亦因贫穷),荤菜基本只吃猪肉、鸡肉野味和普普通通的农家菜,并非专业厨师掌厨的菜。然而,那些饭菜,却非常的香。真正的土鸡、土猪,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瓜果,加上烹调大妈大叔的用心,平常的菜肴即绽放出它们的美味。真正的美味,不在于大鱼大肉的华丽,不在于诸多配料机巧,而在于质朴的原生态蔬菜鲜肉。真正的美味,不在文人雅舍,不在宾馆餐厅,而像油茶花那样,在民间自然地蓬勃。瑶家老庚把你当朋友,才会热情的招待你,一起饮玉米酒,吃豆腐菜,喝火麻粥,吃瑶家鸡和黑猪,吃地头种的蔬菜瓜果。围坐在博物馆门前的长廊里吃饭,那种感觉真像是在家里过节。正所谓,味蕾绽放里,不知身是客。在这样的风景里,身心都是惬意的。

  猴鼓舞 猴鼓舞是流传于瑶山白裤腰地区的传统祭祀舞蹈,源于猴子救助白裤瑶祖先的故事,传说瑶山白裤瑶从广西迁入荔波经捞村,经遇危难得到一群猴子的解危护救。后人为了纪念祖先迁徙之苦和猴子护救之功,模仿祖先爬山涉水的情景和猴子攀爬跳跃护救祖先的神情姿态舞蹈起来,葬礼上人们以舞蹈祭祀祖先和护送亡灵,祈求亡灵平安归西。舞蹈以模仿猴子各种姿态神情为基本特点,其动作有 「三击鼓面」 、 「莲花」 、 「反背」 、 「穿脚」 等,粗犷拙朴,节奏强烈。木鼓与铜鼓的合奏更是雄沉苍凉,回荡在山谷,犹如天地共鸣。舞蹈充分表现原始朴素的自然以及天地人完美统一的至高境界。 2008 年 《瑶族猴鼓舞》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蜡染 瑶族蜡染的主要原料有蓝靛、蜂蜡、白布、蘑芋等。染布用的原料是靛蓝草,荔波境内一带盛产靛蓝草,把蓝草叶放在水缸里发酵,便成为蓝靛。布料多用自己纺织的白色土布,有麻布、棉布等。所有的蜡以黄蜡 (蜂蜡) 最好,蜂蜡是蜜蜂蜡腺的分泌物,不溶水,但加热后可以融化,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蜡染技术在瑶族妇女中代代相传,是瑶族妇女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艺。其制作方法很简便,步聚是:1 、融蜡:用蜂蜡拌上白蜡,放在一个小瓷碗或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糖壳小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一种特制的铜蜡刀蘸蜡。 2 、绘图:把要染的白布铺在木板上,用钢刀蘸熔蜡绘各种花纹于白布上。更进步的是在模上已做好图案,仅在上面刷上蜡即可。 3 、染布:通常用靛蓝染,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入一个蓝靛大池中,进行靛染。每次泡 10 多分钟,共三至四次。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为浅蓝色。再浸泡数次,便逐渐成为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布料上同时有深浅两色图案,在第一次浸泡后,就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层次丰富的花纹。 4 、退蜡:把用靛染好的布料放入大锅中,用沸水煮这些布料,边煮边用木棍翻布,使蜡完全溶去,美丽的花纹图案就出现在布料上了。 5 、晒干:把布料晾在院中,在阳光下晒干即可。以后即可用于制作各种服饰。气候冷时,蜡染的布会出现裂纹,所以一般要在气候较热的季节进行蜡染。但也有有意要裂纹的。在制作中,利用蜡冷冻后产生裂纹 (冰纹) 的特征,掌握好冰纹的粗细、疏密、走向,使其恰到好处地表现物像,同时采用分色封蜡,丰富色彩层次等手段,增加蜡染图案的艺术效果。蜡染产品的制作和使用在瑶山瑶族当中世代相传,瑶族常用蜡染布制作衣服、头巾、背包、裙子、围腰、头帕、绑腿等。妇女和民间艺人的制作的产品多为自用,具有乡土气很浓的民间艺术特点。

  

  资料来源:黔南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