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民族风情

2024-11-05 21 0

  民族构成概述

  平塘境内共居住着汉、布依、苗、毛南等 24 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以布依、苗、毛南三个民族所占比例较大、居住相对成片集中,其他少数民族均为零星和分散居住。 2006 年全县总人口数为 302075 人,少数民族占 57.9% 。其中,布依族人口 122743 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 40.6%;毛南族人口 26967 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 8.9%;苗族人口 23464 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 7.7% 。

  民族各异,渊源不同,不同的民族都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山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下,人们往往以 「大杂居,小聚居」 格局建村立寨,彼此互有沟通交融,从而形成了更为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千百年来,他们不仅用勤劳的双手,驱除贫困落后,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用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毛南族民间风情

  概述

  卡蒲毛南族乡,地处平塘县东面,距县城 18 千米,国土面积 108 平方千米,人口 13035 人。其中,毛南族人口 12761 人,占总人口的 97.9% 。

  毛南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是古代百越族系中的 「骆越」 分化而来。卡蒲毛南族过去一直自称 「佯僙人」 。

  「佯僙」 的称谓,始见于唐贞观四年 (公元 630 年),以后的史籍或方志中,多有 「羊慌」 、 「杨慌」 、 「杨黄」 、 「犭羊 獚」 、 「犭羊 犭皇 」 、 「佯氵此 」 等异写。元朝时,「佯僙人」 成为一个分布极广且十分活跃的人们共同体;明朝万历年间,是 「佯僙人」 发展最兴旺的时期。

  尽管佯僙人的称谓早就存在,但一直没有明确的族称。 1951 年初,中央民族访问团贵州分团前往卡蒲时,口头上同意 「佯僙人」 填报为佯僙族,但后来一直没有得到国家的正式承认。 1956 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佯僙人」 划归为布依族。对这一有违自己意愿的界定,广大佯僙人开始了长期的申述历程。 1981 年,国家决定对 「佯僙人共同体」 的族属问题进行识别,省、州、县组成专门的联合民族识别工作组进行深入调查,走访征求。 1990 年 7 月 27 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认定平塘县 29475 名佯僙人为毛南族。 1991 年 10 月 16 日,贵州省唯一的卡蒲毛南族乡成立。

  歌舞习俗节庆

  卡蒲毛南族是境内少有几个世居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尽管与周边的其他民族多有交融,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民族文化传统。

  「火把节」 是毛南族盛大而最有意味的节日之一,以村寨为单位举行。每年除夕晚饭后,家家户户自备火把,聚集在一起挨家挨户祈福驱邪。然后前往附近的山坡塬逡巡游荡。夜空下,茂密的林源里,火光明灭闪烁,仿佛正在进行某种神秘的战事演绎。古老的传说讲,佯僙人来到卡蒲后,生活过得幸福而美满,偏偏有一伙外地人,预谋三十晚趁大家忙于过年时聚众前来侵犯霸占这个地方。佯僙村寨探得消息后,随及准备很多火把和燃香,当入侵的人快要到时,便把火把和燃香捆扎在藤绳上满山铺开,派人两头拉着不停地晃动,一边紧锣密鼓地吹声号角,一边声嘶力竭地吆喝喊骂。来人不知内情,以为对方人多势众、有备在先,连寨也不敢进就逃回去了。火把节就这样传了下来。

  「耍火龙」 在春节十五之前举行,也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届时,一行包括舞手、持手、炮手、道士等人员在内的至少 35 人的队伍在天黑后,由扛宝叉者在前,率一班人马前往每家每户驱邪纳福,众人悉相簇拥。主人家则派人在楼上,用竹竿挂着用土火药制造的炮竹往堂屋中玩耍的龙燃放。

  迎春节毛南族上了年纪的妇女专有的节日,在野外举行,旨在祈祷一方平安,风调雨顺。此外,还有修桥节、开蛇洞等习俗节庆也都各有神秘而又神圣的意味。

  歌舞

  毛南族民间舞蹈代表性节目有 《打猴鼓舞》 、 《拦门歌舞》 等。 《打猴鼓》 舞主要用于丧葬礼仪;《拦门歌》 则是迎亲时,由男方家组织迎接老外婆进屋时的一种礼仪表演,用歌伴唱,用棕扇拍打老外婆周身以示除尘,用烂斗笠戴于头上以示遮凉,动作即兴发挥,诙谐活泼。

  毛南族的歌有古歌、叙事歌和情歌、丧事歌之别。旋律进行较为平整,节奏规则而有力,歌曲结构严谨,每个乐句的句尾音符都落在重音上。情歌一般属民歌小调音乐,旋律优美储蓄,曲调流畅,有其特殊的风格和特点。

  

  苗族民间风情

  境内苗族相对集中分布在大塘、牙舟、平舟等乡镇。作为一支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极其艰辛的迁徙,有着深刻战争记忆的民族,他们还保存着许多文化隐秘。习惯上,人们把境内的苗族分为新塘、公峨的喜雀苗,大塘上莫、掌布的摆榜苗,鼠场、油岜、甲桐、金桥的红花苗,卡罗、牙舟、谷硐的榜木苗等。

  平塘苗族民间歌舞广泛盛行于大塘镇、塘边镇毛草坪、鼠场乡孔王庙和孔熊、牙舟镇一带,代表性舞蹈有 《红鼓舞》 (又称夜乐舞),《跳芦笙》 、 《咕噜跳月》 、 《打草舞》 、 《粑槽舞》 、 《粑棒舞》 、 《铜鼓舞》 、 《斗鸡舞》 、 《打粑舞》 、 《皮鼓舞》 等。苗族舞蹈一般常以芦笙、铜鼓、皮鼓伴奏和表演。

  苗族人人都喜爱唱歌。按 《贵州省志?文化志》 的分类,传统苗歌一般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 (含生活风俗和节日风俗) 、叙事歌、祭祀歌、儿歌等六种类型,曲调一般比较简单,变化不大,可长可短。苗曲声乐,还保持着比较古老的音乐形式,大多是平行乐句和模进乐句,第三第五句是第一乐句的重现,第四第六句是第二乐句的反复,只是在乐句中附加了一些装饰音。

  苗歌的演唱有严格的规定,如在酒席上,只能唱酒歌,丧歌只能在守灵时唱。

  服饰

  服饰是确认民族 「文化身份」 的代码。可以说,苗族服饰堪称中国服饰史上的活化石。在苗族服饰的大千世界里,中国有史以来的服饰款式几乎都能从中找到对应。桶裙贯首服许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服饰遗存,被沈从文先生称为 「中国服装历史上的活标本」 。

  苗族服饰上的纹样图案,除了大量的图腾意象外,还有不少关于历史的记述。它们是苗族一路迁徙,走过千山万水的见证;是苗族面对高山大箐、虎豹熊罴,征服自然、开发自然的记录,是苗族服饰符号系统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它们以其独有的叙事和表述,充分地展示了苗族服饰被誉为 「带着家园同行的衣裙」 和 「穿在身上的史诗」 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新塘地区的喜雀苗,女子掺假发盘于头顶,呈圆盘形,围银泡花头帕,插银吊花和红缨流苏、野鸡花羽毛。上穿大襟对开大袖短衣,衣领背后叠缀 3—4 层背褡,衣襟、袖口饰有挑花或蓝白布片。下着滚白布边的青布百褶裙,系挑花腰带,垂吊红、绿绣球。戴 3—7 个银项圈、银耳环,背挂串串海贝,海贝串下端加挂银饰品和铜钱板。脚缠蜡染白布或羊毡绑腿,束红花带,耳吊银耳环,手戴银或玉石手镯,脚穿草鞋或布鞋,服饰分生活装和盛装。男子头包蜡染圆点纹头帕,上穿右衽长衫,系条纹腰带,下穿裤,脚穿布鞋或草鞋。

  鼠场、油岜的苗族女性,掺假发绾髻,呈蘑菇形,用黄须彩带捆扎,垂流苏于腰后,插银饰。上穿贯首服,前摆至腹,后摆达臀。前后摆缀十字纹和方块纹,衣袖缀织锦花纹。下着彩色百褶裙,裙上有彩色人物或鸟纹图案,裙脚接红布片,系红白挑花飘带。缠白布绑腿,脚穿布鞋。男子穿青布长衫,系腰带,包头帕。

  卡罗、牙舟、谷硐榜木苗少女头顶部留长发,四周剪短发,头后打髻插红梳,妇女绾髻于头后,呈钩状,插骨钗,额头围海贝花。上穿贯首长袖衣,前摆短至腹,后摆长至臀。前后摆,衣袖缀挑花图案,后摆连彩穗。下着青布百褶裙,系青布腰带。缠白布绑腿,脚穿布鞋。戴顶圈,银链和大耳环等银饰。

  大塘里中摆榜苗的少女四周留短发,顶发打髻于头后,垂长发,髻上插银饰和红线花。妇女绾发髻于头后,插木梳。上穿对襟青布短衣,衣襟缀花纹,披长方形背牌,牌上装饰圆形银花和海贝。下着青布百褶裙,裙脚缀白布滚边。系蓝布腰带,拴银铃,银花飘带,戴 5—7 个银项圈。缠青布绑腿,穿布鞋或草鞋。

  服饰是众多没有自己文字的山地民族记录历史、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 「文本」 。这一文本的 「书写」 者,就是该民族的女性。所以,古文凤女士对苗族妇女的社会角色如是定义:「民族文化的织手」 。服饰的制作是她们重要的家庭和社会职责,从一开始就被摆放在社会层面上,作为衡量女性智慧和能力的标尺。苗族妇女从小就学会刺绣挑花,裙子的缀子用手指甲慢慢细刮,一套衣服一般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制成。

  布依族民间风情

  民间歌舞:代表性的舞蹈有 《三人粑棒舞》 、 《四人粑棒舞》 、 《竹竿舞》 、 《刷把舞》 、 《花棍舞》 、 《打粑棒》 、 《舂碓舞》 、 《织布舞》 、 《纺织舞》 、 《n 向篙舞》 、 《粑槽舞》 、 《花包舞》 、 《簸箕舞》 、 《骑大象》 、 《甘豆花》 、删币子舞》 、 《龙舞》 、 《砍牛舞》 、 《花帕舞》 、 《哭嫁舞》 、 《竹鼓舞》 、 《酒礼舞》 、 《跳猴舞》 等。

  节日有三月三、六月六等。民俗有,耍水龙、赛龙舟、打篾球、拔萝卜、打飞鼠、拣石子、捉羊崽等

  婚俗:一夫一妻制。布依族在选择婚姻对象时,都有同姓同宗不能通婚,或亲戚中有不同辈分的也不能通婚的习俗和招郎上门的风俗。布依族婚姻的订立,一般都需经过媒人说合,也是人们常说的 「媒妁之言」 的过程,首先由男方物色婚姻对象,然后请一媒人到女方去说亲,如果女方同意了,就把自家女儿生辰八字向媒人泄露,并收下 「讨亲糖」,招呼媒人吃饭,当地称为 「开口亲」 。当女家人开口答应了这门亲事,男方就择 「吉日」 到女家吃 「定亲酒」 。届时男家请亲友、媒人和家族中一老妇,携带公鸡一只、土酒、糖前往女家,女家将鸡宰杀煮熟后,又将鸡、糖和酒祭供祖宗,然后女家请来族中两位老人作陪,宾主举杯共饮,互相祝贺,订婚仪式宣告结束。订婚后,要举行一次 「讨八字」 仪式。布依族在订婚以后,一般要隔一、二年才结婚。布依族妇女在婚后,一般都有 「不落大家」 的习惯,往往一、二年后才到丈夫家。布依族青年的婚姻,绝大多数是由父母在幼年时包办的,结婚往往非常早。但一般成年男女,无论结婚与否,还是经常性公开地进行社交活动,这种社交活动,布依语叫 「浪俏」(汉称 「玩表」) 。 「玩表」 形式比较简单,每逢赶场天或过节时,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地赶到场坝的场口或山前寨后,聚集在一起,言谈说笑,唱歌弹琴或吹木叶,互相间挑选意中人。

  丧葬:在布依族地区,老人逝世以后,丧家都要向亲友报丧,并请阴阳先生或鬼师择定吉日办理丧事,其礼俗较为繁琐。一般丧事过程为:入殓、祭奠仪式、出殡与安葬三个部分。

  

  资料来源:黔南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