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祭鼓节

2024-10-31 22 0

  麻江县的苗族、畲族历史上都有祭鼓习俗,世界八大铜鼓之一——麻江型铜鼓就出土于麻江县,现在各地使用的铜鼓多为麻江型铜鼓。目前麻江县县境内卡乌、翁保、岩莺等地仍保留有世代流传的古铜鼓数面,农历二月头亥卡乌祭鼓节从历史上沿袭至今,是麻江、凯里、丹寨、雷山等县市祭鼓活动最隆重的地区,祭鼓节是由鼓藏节演变而来的,节日内容有祭鼓、祭祖、宴亲友,跳踩鼓舞、斗牛、唱歌、龙舟比赛等娱乐节目,节日要过 3 天。  

  传说祭鼓节跳木鼓舞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每年正月,人们都要上九重天和祖宗一起过节,吹芦笙、跳木鼓舞十二天才回来,这样祖宗们才快乐。后来出现了很多的妖魔鬼怪和害虫作恶, 人们被灾祸病疫、饥荒闹的不得安生,还发生了虎妖趁大人上天踩鼓时来吃掉小孩的悲剧。氏族长老告当向祖宗诉说请求帮助。天上的祖公就将威力无比的木制天鼓,送给他带回凡间镇妖驱邪。天鼓有有九尺长、七抱粗,告当他们扛也扛不起、拉也拉不动,他们在众多鸟兽帮助下,想方设法把天鼓移到天河里慢慢拉回家乡。等拉到寨边的河滩上时,已是农历二月第一个猪 (亥) 日了。乡亲们架起天鼓,咚咚咚地敲起来,妖魔鬼怪害虫们立时死的死逃的逃。人们高兴得接连跳鼓唱歌欢庆了三天,还把祖宗也从天上请下来,与子孙后代们一起饮宴同乐。祖公临走时,吩咐把鼓藏进山洞中,每年二月都要翻出来敲一回,跳木鼓舞一天,就会吉祥平安。这年果然风调雨顺,万物繁荣,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九月秋收结束,乡亲们为了感谢祖宗保佑他们获得了丰收,又隆重祭祀祖宗,过节一天。从此兴起了每年二月祭鼓节。由于天鼓太大太重,抬鼓进出山洞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就改制为小木鼓,也不再藏于山洞,而是放在家中了。

  节日前一天,鼓头要在自家的田里去抓鱼,如果没有就要到河里去抓,如果还是抓不到,那只有去向其他人家田里讨要。鱼是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东西。

  节日第一天即猪 (亥) 日清晨,各家蒸糯米饭、杀公鸡、煮鱼炒肉,在桌上或簸箕内摆上糯米饭、甜酒、鱼、鸡、肉等祭品,烧香纸,酹酒掐食祭祖。鼓头家里,把同样的祭品摆在木鼓前,鼓头身穿花缎长衫,头戴已抽掉粽粑叶只剩竹篾骨架的斗笠 (象征四季如春、风调雨顺),率参加祭鼓的人站立,鼓头念祭祷词,烧香纸酹酒掐食祭木鼓 (即祖宗),然后用鼓棒敲鼓数下,仪式结束,接着各家与来客共同饮宴。下午 4 时,再次祭鼓之后,一群盛装男女,在鼓头的带领下把木鼓抬到寨脚河沙坝的踩鼓场架起,咚咚达达地敲响起来。此时,在这段水流清澈平静的小河岸边及沙滩上,挤满了本村本乡和来自县内以及凯里市、麻江县等地的成千男女们。他们人人穿戴一新,尤其是那些年轻姑娘们,一个个穿着彩绣与银饰满身、艳丽夺目的盛装,更显得美若山花。

  踩鼓场上,首先由本寨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出场,围成圆圈,随着鼓点缓缓地跳起踩鼓舞,然后客寨来的青年男女们才参加进来。欢跳到天色黄昏,便收鼓回寨饮宴。

  据村中老人说,卡乌原来木鼓、铜鼓都有,祖传的木鼓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四清」 运动时被毁掉了,现在仅存李家传了很多代人的铜鼓,那面鼓刻有 「大明鼓库制」 的字样。

  

  资料来源:麻江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2024-11-15满族剪纸 ——剪、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民族艺术
2024-11-15酥油花
2024-11-15土族盘绣
2024-11-15维吾尔族刺绣
2024-11-15瑶族刺绣
2024-11-15彝族 (撒尼)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