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1949 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 1960 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 1982 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 1993 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 (红、白、黑等) 、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 (挂签) 、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 (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 、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之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丰宁满族剪纸的传统技艺大多留存在 70 岁以上的老人手中,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这种仪式造像活动历年相沿成习,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剪纸艺术,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市、凌海市、阜新市、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马凤云、黄连玉、汪秀霞等十余家谱系仍在传承相续。随着老一代艺人逐渐逝去,将后继乏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随时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对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实施保护。
傣族剪纸产于云南傣族地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
傣族剪纸分 「剪」 与 「凿」 两种方法。剪纸内容多与傣族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关,也有反映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对象,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浓 郁。常见图案有表现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等各种奇兽异鸟,也有形态各异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植物花卉,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房屋建筑等。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形象生动,图案整齐,匀称美观,风格粗犷有力,朴实无华。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扎、董、佛幡、挂灯、吊幢、板等,多用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
傣族民间剪纸能手多为男子,与内地汉族剪纸艺人多为妇女有明显不同。 2007 年 6 月 5 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潞西市的思华章老人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6 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40 多岁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风平镇弄么村傣族妇女邵梅罕继承和发扬了傣族民间剪纸艺术的传统,同时融入了中原地区剪纸艺术的长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比赛的金奖,被当地群众称作 「傣乡剪纸王」 。她的代表作 《吉祥如意》 被选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才传承者图文库》,其它大批作品在各种大赛中获奖无数,邵梅罕也因此被云南省授予了 「民族民间艺人」 、 「民族民间美术师」 等称号。 2006 年傣族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樊勇被誉为传承人。
和林格尔剪纸
和林格尔地处内蒙古中南部,处山西杀虎口外,俗称西口外,南倚长城、北亘阴山、西望黄河、东临岱海、蛮汉山,境内三山五丘二分川。和林格尔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经由地之一。这儿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区,和林格尔地区的剪纸艺术融合了蒙汉两个民族的剪纸艺术特色。
和林格尔地区的剪纸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如老虎、神鸟、生命树、龙盘兔、神娃、龙鱼等图案和纹样表现了史前古朴深远的题材。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继承了草原牧区剪皮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晋陕剪纸裁、剪、锥、挤、挫、压等运剪方式来塑造粗壮、奔放、热烈、丰满的艺术造型。和林格尔剪纸纹样可以分为四类:自然纹样、吉祥纹样、组合纹样和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包括花草纹、动物纹和自然景色纹三种,如表现梅花、杏花、海棠、芍药、牡丹等均属花草纹,鹿、马、蝴蝶、牛、羊、骆驼、狮子、大象等属动物纹,山、水、云、火等的剪纸属自然景色纹。吉祥纹样是剪纸作品中最常见的纹样,福、禄、寿、喜、方胜、盘长、龙、凤、佛手等具有祈求吉祥安康内容的剪纸属于此类。组合纹样是蒙古族传统装饰中最擅长运用的纹样之一,如将盘长纹延伸后加以卷草的云头纹,鱼纹加上花叶纹,双鱼纹加上盘长纹等。几何纹样是将自然纹样、吉祥纹样及其它纹样的图案化、简约化、几何化的结果,表现了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审美。
和林格尔剪纸主体风格粗犷厚重,古朴深沉,具有北方民族崇拜生命、崇拜图腾的深邃文化内涵,被专家学者誉为 「民族历史文化的活石」,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 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和林格尔县为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 2008 年,和林格尔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剪纸
剪纸在苗语里面称为 「西给港」 、 「西给榜」,「西」 是汉语 「纸」 的意思,「给」 是汉语 「剪」 之意,「港」 是 「虫」 的意思,「榜」 是汉语 「花」 的意思。 「虫」 在苗语里,可以当做动物的泛称,顾名思义,「西给港」 、 「西给榜」 就是是 「动物剪纸」 和 「花卉剪纸」 的意思。与汉族剪纸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剪纸当做窗花不同,剑河苗族剪纸主要是作为苗族刺绣纹的样稿。苗族妇女刺绣时,有些绣法如平绣、辫绣等需要绘制底图,但是刺绣绣面需要保持整洁,如果直接在绣面上绘图,则有可能会将绣面污染,修改费时费力。这样,剪纸就成为绣面底图的替代发明,既避免了污染绣面,而且相同的图案不需要反复绘制,也节省了人力。因此,除了少数人、少数地区直接在绣面绘图样外,绝大苗族妇女都采用剪纸作为刺绣的底图。
苗族剪纸历史悠久,《苗族古歌·跋山涉水》 中就有对剪纸的叙述。歌中在描绘苗族迁徙时唱道:「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 歌词中的 「剪花」 就是剪纸。苗族剪纸所使用的工具是刀口尖细的小剪刀,也有剪纸艺人用刻刀刻,在一次重叠很厚的纸张上,可以多刻几层剪纸。无论是使用剪刀剪还是用刻刀刻,都需要现在表层纸张上画好图案,不像汉族的窗花那样随意裁剪。苗族剪纸用的纸,以前是当地生产的白皮纸、黄草纸,也有使用苗族家庭自制的丝绵纸。解放后,特别是上世纪 60 年代后,大量工厂生产的现代纸张输入苗族聚居区。因其物美价廉,逐渐取代了传统用纸,纸张颜色以白色居多,也有红绿等彩色。苗族剪纸代代相传,和刺绣一起,是苗族远古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留存。
刺绣是苗族妇女终生从事的主要工作之一,苗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刺绣,与此同时也就开始了剪纸的学习,代代相传。一些剪得好的剪得好的还能拿去卖,成为民间艺人,这些民间艺人对苗族剪纸艺术的发展起丁很大作用。 2008 年 6 月 7 日,贵州省剑河县申报的苗族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包头剪纸
剪纸又称刻纸,是中国汉族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其流传地区较广,从中原到边疆,从北方到南方,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剪纸艺术非常流行。包头市剪纸以其独特的剪法广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从城镇到乡村、从孩童到老人,全市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非常多。包头市九原区、东河区、固阳县、土右旗等旗县区有数量众多的 「剪纸文化大院」 、 「剪纸文化户」 及 「剪纸艺术工作室」 等。
包头剪纸源于晋陕,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包头剪纸艺术即有晋陕剪纸艺术风格又形成富有草原艺术特色,其风格粗犷有力,淳朴简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头剪纸有表现北方游牧民族信仰的题材,如 《动物十字纹》 、 《鹰》 、 《回头鹿》 、 《蛙》 、 《碗里卧鱼》 等,还有表现多元文化风格的民间剪纸,如 《狮顶灯》 、 《壶里藏花》 、 《猴子钓鱼》 、 《老鼠舔灯盏》 、 《龙吃鱼》 、 《蒙人骑骆驼》 、 《云头花》 、 《喜花》 等等。该地区剪纸按用途可分为窗花、喜花、辟邪剪纸等形式,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美满幸福的渴求。包头剪纸艺术作品运用缩小、简化或夸张的处理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式,强调艺术作品玲珑剔透、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美观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协调,使人赏心悦目。
包头剪纸技法精湛,群众基础广泛,获得的赞誉很多,该意思以活态的形式存活在民间,祭祀、巫仪、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和日常生活中惯常使用。包头剪纸艺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表现了老百姓祈愿身体健康、长寿、人丁兴旺,日子平安,吉祥、万事如意,幸福生活等朴素思想。 2011 年,包头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Ⅶ—16
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河北省蔚县、丰宁满族自治县,云南省潞西市、岫岩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