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2019 年 3 月 10 日至 13 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的 「非遗+旅游」 专题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 「大理白族扎染」 案例成为 5 个分享内容之一,受到各方关注和肯定。
此次培训活动旨在帮助旅游从业者了解非遗和非遗保护实践,提高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培训期间,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调研员杨建宇,分享了大理璞真扎染有限公司在传承和保护国家级非遗项目 「大理白族扎染」 的过程中把非遗与文创和旅游结合、探索非遗体验旅游的案例。来自不同省区市的培训学员们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进行了热烈讨论,还有近 10 家旅行社主动与璞真扎染建立了联系,表达合作意向。
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 13 个世居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和南方古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不仅赋予了大理 『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的美誉,也使大理成为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富集的地区。」 提起大理,杨建宇饱含深情。
据了解,目前,大理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450 项,其中国家级 16 项、省级 59 项、州级 72 项、县市级 303 项;有代表性传承人 1320 人 (在世 1251 人),其中国家级 12 人、省级 89 人、州级 140 人、县市级 1079 人。
杨建宇说,扎染是白族传统的手工工艺,璞真扎染坊通过传统技艺与旅游业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效益良好的 「非遗+旅游」 发展模式,为传统工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参考路径。
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该公司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开发了 4 种体验模式,体验时间从 30 分钟到 3 周不等,游客可以灵活选择,并就 「动眼」「动手」「动脑」 不同主题进行体验内容的组合。时间少的游客可以来一次 「印象之旅」;若时间充裕,游客可以学习和体验扎染的绘图、制板、印花、扎花、脱浆、染色、拆花、漂洗和晾晒等工艺流程,并完成最后的工艺品设计和制作。
杨建宇分析,从 「天时」 上看,早在 1000 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到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从 「地利」 上看,大理是滇西北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地,而公司所在的周城村在白族扎染方面最具代表性;从 「人和」 上看,周城村内有 300 多名扎染艺人,其他工艺环节的制作者还有 5000 多人,那里已建成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这样的氛围对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发展以及非遗与旅游的融合都是至关重要的。
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与其说璞真扎染坊是个公司,不如说它是个集扎染生产性保护、文化展示教育、技艺体验制作、旅游商品售卖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它的发展从 『非遗+旅游』 的角度启发了其他开发者,也为扎染技艺的活态传承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杨建宇说,「非遗+旅游」 不是单个项目的分割式体验,而是贯穿在 「吃住行游购娱」 的各个环节中,需要的是链条式甚至是一个全方位的生态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参与非遗表演、制作艺术品对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增进当地保护传承非遗的自觉性大有帮助。
「非遗+旅游」 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新的工作体制和机制。」 杨建宇建议,要把保护与传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应该思考保护与开发、传统与创新、载体转化以及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让更多非遗传承人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积极传承并发展非遗,为主客都带来自豪感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