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辽市科尔沁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孝庄文化馆,形状各异的枕头摆满了整间房,它们有一个统称,叫科尔沁蒙古耳枕,又称孝庄枕,是一种古老稀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牟春玲,是科尔沁蒙古耳枕的第五代传承人,她以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保护和传承着科尔沁蒙古耳枕古老工艺。
牟春玲出生于以手工缝制工艺著称的牟氏家族,祖辈曾专门为达尔罕王府缝制服饰,从孝庄文皇后时期开始为科尔沁各蒙古族王公贵族制作服饰和家居用品,家族缝制技艺精湛绝伦、远近闻名。 「我印象中,小时候在家里的土炕上,放着一个用深蓝色布料做的耳枕,一个孔,素素的花色。」 牟春玲回忆,家里的枕头都是老人们一针一线缝制,手艺是祖传的。
从事耳枕事业,要从 2007 年牟春玲奶奶八十大寿的家宴上说起。姑姑送给了奶奶一对手工缝制的耳枕,这对耳枕成为了家宴上的焦点。当天,姑姑一句惋惜手艺失传的话语,触动了牟春玲,让她萌生了传承家族古老技艺的想法。这一年,43 岁的牟春玲全身心投入到耳枕的制作和研发。科尔沁蒙古耳枕做工精巧,制作起来费时、费力、费料。牟春玲用了 4 年时间,跟着姑姑学习基本功。从设计、制版、选材到裁剪、缝纫,牟春玲认真地学,仔细地做。
牟春玲拿着一个青花瓷图案的耳枕娓娓道来。耳枕,因枕头中间挖去一块,空间大小恰巧可保护耳朵不受头部压迫而得名。相传,耳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的年代,士兵夜晚枕戈待旦,中间有孔的枕头可以便于听见敌人和野兽的来袭。后由孝庄出嫁做为陪嫁品被带入清廷并流传开来。蒙古耳枕承载着蒙古民族的智慧和豁达,孝庄枕的寓意是 「通即能和」 、 「和即能通」 、 「和解天下」 、 「通达人生」 。
「耳枕中有孔,且孔孔相通相连,裁剪误差精确到 2 毫米,非遗技艺制作一个枕套要 1 到 2 天时间。」 牟春玲说,蒙古耳枕四面通风,内芯是野生的荞麦壳,能够疏通血管、改善睡眠、按摩颈椎,与中医上 「凉头暖脚」 之说吻合。
牟春玲创作的耳枕作品曾多次到国际国内参展,先后到香港,澳门及美国纽约,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等地参与文化交流。每年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会十余次。
从儿时的耳濡目染,到专业传承研发进而成为产业,牟春玲在传承实践中,让非遗与时尚结合研发了手机抱枕;让非遗与智能结合研发了能提供睡眠健康报告的孝庄智能耳枕;让非遗与蒙药结合研发系列孝庄保健枕,通过产品弘扬文化,让科尔沁蒙古耳枕走进更多百姓家庭。
爱上内蒙古理由:蒙古耳枕
蒙古耳枕,因枕头中间挖去一块,空间大小恰巧可保护耳朵不受头压而得名,在古代为达官贵人专享,近代在民间流传。其制作过程繁琐,但设计精巧,寓意深刻,内蒙古多个盟市涌现出蒙古耳枕技艺传承人。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工业技术日臻成熟,这种古老的工艺品也将进入寻常百姓家。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