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 月,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的 「河套芨芨草编织进校园——草编小动物」 项目与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每周 2 节课,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由草编老师葛玉英开展河套芨芨草文化讲解和教授草编小动物活动。
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六年级一班的王振聪和石君慧是河套芨芨草编织忠实的小粉丝。
王振聪高兴地说:「学习草编,提高了他的专注力,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时,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同时也体会到了草编的乐趣。」
石君慧说:」 学习草编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也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
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成立于 2007 年,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河套草编技艺的传承。
2020 年,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民生银行的资助下,建立了 116 平方米的芨芨草文化展馆,取名为 「河套乡草 非遗文旅创意空间」,每周末都邀请学生和家长来展馆进行芨芨草文化的体验学习,让学生从芨芨草产品的原料、工艺特点等方面了解河套芨芨草编织文化,学习芨芨草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领悟到人的生命远比小草顽强得多,所以更要有芨芨草般乐观豁达的态度,在遇到失败与挫折时,绝不轻言放弃。
中国最早的草编工艺品,源于河姆渡时期,距今已有 7000 年历史。据 《礼记》 载,周代已有以莞 (蒲草) 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 「草工」 。到春秋战国和秦汉时已广泛使用。汉至唐,草编工艺非常发达,特别是分布在黄河流域的,草编艺术最具特色。
葛玉英是 2017 年在与病魔抗争时开始学习草编小动物技能的,2018 年秋天,博雅文化协会从东北请来草编老师交流,草编老师看到遍地的芨芨草随口说了句 「这个草的叶子和我们那边的乌拉草相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葛玉英冒出了 「试试看行不行」 的想法。随后,她用芨芨草试着编了一个小篓子,没想到又美观又结实。葛玉英误打误撞使用芨芨草编织,效果比原来用玉米叶编的好很多。
一路走来,当初的学员葛玉英,如今已成为小学生们的草编老师。
葛玉英说:」 芨芨草手工编织品主要有篓、筐、盒、盘、茶垫、时尚包等生活用品,色彩以白、蓝为主,图案以白云纹、曲字纹为主,以针绣法结合草编中的平编、绞编、编花、缠边、拧编等技法进行编织。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方便,我用彩带代替芨芨草,让芨芨草编织技艺在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中得到传承,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力。」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