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乃至简,返璞即归真。中国传统的木匠活,何以让世界为之倾慕?择一事,终一生的人,又追求的是什么?
在天津,有这样一位老木匠,在他的社交媒体上,除了中文,还充斥着意大利语、匈牙利语、葡萄牙语、英语……各种语言的留言,字里行间满是着对中国 「手艺活」 的惊叹,更有慕名前来学艺者不胜枚举。 16 岁开始和老师父学徒,木匠这行辛全生一干就是 47 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他,粗实的双手诉说着技艺的传奇,在岁月面前一件件榫卯器物光芒自盛。
木工是一门需要体能与技巧同时兼备的传统技艺,吃苦入门,耐劳从业,动手能力要强,脑子还要活分。大国工匠,平凡人生,却从不平庸。
作为 「吉尼斯世界纪录」 认证的获得者,辛全生所愿便是让中国的传统技艺永续传承,让榫卯这门 「老祖宗」 的手艺永葆活力。
摄影 王在御
华夏文明 不减光华
选择有时候不为什么宏图伟业,大多只是顺其自然。成为一名木工,辛全生说:「我的父亲是个瓦工,当时他觉得家里要是再有个木工,自己盖房子就会方便很多。而我自己,当时也因为喜欢手工活,就顺了父意。」
说到这里,老师傅笑了笑,熟练掌握社交媒体的他,深知现代年轻人作出选择要考虑的事情很多,而对于他而言当初做出抉择却很简单。决定干,要去干,爱上它,一辈子,仅此而已。
摄影 王在御
「辛苦是非常辛苦的,当时学这门手艺的人很多,能一直坚持下来并且做得一把好活的木匠却非常少。我只知道要对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负责,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有敬畏之心,木头是有生命的,你做的东西要对得起它。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累也值得,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有 『魂』,能让人感到欣喜,这就是所谓的生命的回馈。」
辛全生说自己是个 「粗人」,只是爱这门 「手艺」,因为它是华夏文明的延续。而在科技日渐发达的今天,中国传统榫卯依然被众人所喜爱,也更坚定了他做一名 「传播者」 的信念。 「做木匠于我而言曾是生计,但现在我想将这项中国传统工艺传授给更多人。现在的人们可以爱它爱得更纯粹,以敬畏之心,承华夏之光。」
摄影 王在御
匠人精神 惊艳世界
大概在六年前,辛全生开始在自己堆满木料的小平房里录制自己的第一部视频。刮料、画线、凿眼,老伴儿用 DV 将做工中的开榫过程录制下来,女儿将其传到网上……像这样的木工教学视频,至今辛全生已在网上传了上百部,过程中有人质疑辛全生的教学莫不是为了以后的 「带货」,他的回应只有四个字 「只做不卖」 。
「从前打家具做活,那是正常买卖,明码标价。后来我觉得,自己也快到退休年龄了,可这门手艺还得传下去,现在还有很多年轻人对这些老手艺不了解,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它,让咱老祖宗留下的 『好东西』 传下去。要是在视频里卖作品,有人肯定会说,这是打着文化传承的幌子,为了自己发财。虽然咱小日子过得普通,但这种事咱不干。」
摄影 王在御
这就是一名老匠人最朴素的内心独白,也因如此更多人佩服辛全生,愿意与他交流。有石家庄木友寄来传统工具,纯牛角制成的墨签在辛全生的视频中留下画痕,似乎让人可以闻到时间那头的香;有澳大利亚华人来到天津与辛全生见面,只是因为被那一屋子的 「物件」 所惊艳……
为了让中国传统榫卯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辛全生历时两个多月,制作了一件重达 1300 多斤的大型鲁班锁,并于 2021 年 6 月 11 日在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的见证下,获得世界最大最重 「大菠萝」 型鲁班锁的世界纪录称号。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国工艺在世界上留下 「姓名」,让榫卯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鲁班锁是中国传统木工榫卯结构的集大成者,是工匠精神的象征,而工匠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灵魂。这种精神告诉人们工作不仅仅是赚钱的手段,它更是一种态度。往大了说,是对生命的态度,往小了说,是对作品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我们老匠人要传授的也不仅仅是技术,更要传承这种大国品格。」 辛全生拿着手里的小型鲁班锁娓娓道来。
受访者供图
传续不止 老匠不移
40 多年的木工生涯,10 多年的网络视频授课经历,让辛全生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
「如何才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曾思考了许久,包括收徒弟、收学员,后来发现网络传播的影响力是惊人的。但要说这个互联网啊,可是个新鲜玩意,很多人不做木工,但喜欢看木工做活,这就是人们的好奇心所致,所以咱的手艺更不能放下。」
摄影 王在御
网络就像是万花筒,让辛全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也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在榫卯工艺的传承方式上,辛全生主要有三种方式:网络短视频、收徒弟以及线下教学。他的侄子也是其 90 多位徒弟中的一员。当被问起哪种传承方式最适合当下的环境时,辛老的回答是这样的——
「一声师父,一生是父,传统的拜师方式可以让师父更愿意倾囊相授,将自己平生所学传于自己的徒弟,把徒弟当儿子看待。木工是口传心授的技艺,一位优秀的师父一生能传授的徒弟是有限的。但通过网络,将口传心授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也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方法。老传统要延续下去,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要摸索出新的路数。」
在辛全生看来,学无止境,也不应该拘泥于形式。他喜欢在网络上与木友们交流,也享受在天津职业大学给孩子们上课的体验,只要初心不改,中国传统榫卯工艺就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摄影 王在御
心中有火 手里有光 传统有未来
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很多传统技艺都被机械所冲击,以前耗时费力的手工开料过程,现在使用机械工具便可以轻松完成……随着时代的更迭,「手艺」 是否会被 「科技」 发展所淹没?
「其实啊,欧式家具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金属件进行链接,虽然那时候工业不发达,但是炼钢技术早已成熟。像钉子、螺丝、螺母这些金属件都可以在木制车床上用手工制成,甚至包括胶水在内,这些都是他们制造家具经常使用的材料,反而是榫卯结构他们用的很少。后来工业时代来临,他们几乎放弃了本就很少使用的榫卯结构,改为用机械加工的五金件连接。」
在辛全生看来,中西文明反映在具体事物上有着鲜明的相异之处,无所谓谁更优秀,存在即是合理。但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泱泱大国,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现最淳朴的」 物道」,才是东方美学的魅力所在。
摄影 王在御
榫卯结构作为中国木工的传统技艺,重结构重分寸,拼插繁复之中是对于力学奥妙的诠释与探索,它至繁至简,「繁」 是力与力的作用之下,榫卯器物可以结构繁复。 「简」 制作工艺是只借 「力」 成 「器」,以木为本,这是对自然的尊重,是对于原始的敬畏。榫卯结构不用钉不使胶,起承转合间是匠人之手铸就出的结构之美,是物尽其用成就的生命光华。
在辛全生看来,纵使科技飞速发展,属于手工艺的 「原始」 也不会被埋没,更不会消亡。因为它们有着自己的魂魄,当手与木材相接触的一刹那,便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时间与空间的交汇,所谓匠人精神便是支撑着新工业时代的灵魂与脊梁。
现如今,人们生活的节奏在变快,做一个 「木匠活」 的小件要花费三四天,大件的要耗时两三个月。但在当下,依旧有人愿意静下心来用双手去制作这种可以让自己身心愉悦的 「器物」,辛全生说这就是 「变」 与 「不变」 的相互平衡,传统工艺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刻在华夏儿女基因里的精神追求,它是活的,所以会继续 「成长」……
只要心中有火,手里有光,传统就有未来。 (完)
作者:张少宣 王在御
资料来源:中新网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