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居在惠水的布依族、苗族及汉族人民,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精美别致,古色古香。不少独具特色的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名扬海内外。
一、枫香染
枫香染,是惠水布依族人民优秀的传统印染工艺之一,具有其他蜡染所不能替代的独特风格。
枫香染是采用枫香树脂做防染剂,用植物蓝靛做染料的一种古老的民族工艺,其制作方法是用毛笔蘸枫香油 (枫香油是用枫香树脂和水牛油混合,用文火煎熬过滤而成),在农家自织的土布上描花,然后浸入染缸再取出经水煮脱脂,即色泽鲜艳、对比强烈的蓝底白花。
枫香染的图案较为丰富,有几何图形,也有龙、凤、花、鸟、鱼、虫等。
惠水县的布依族、苗族群众喜爱的枫香染制品,有衣裙、背扇、挎包、被面、门帘、帐檐等。惠水枫香染有着悠久的历史,艺人比比皆是。在现有的枫香染艺人中,要数雅水小岩脚寨的布依老人杨通清最为有名。杨老已是 80 多岁的老人,他 8 岁即从父学艺。为了熟练运笔,一边干粗活,一边到私塾读书,习字学画,学到 25 岁才掌握了前人整套工艺的精髓。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继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不断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独立完成的枫香染制品,色泽分明,线条细致流畅,他绘制的各种图案,结构均衡,主题明确,变形得体,装饰性强,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大瓶花」 、 「反翅蝴蝶」 、 「双凤朝阳」 、 「鲤鱼戏珠」 、 「喜鹊登梅」 、 「寿桃石榴」 等,这些图案,形象生动,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长寿,深受群众喜爱。购买其制品的不仅是本县的群众,还有毗邻的罗甸、平塘、花溪等地的少数民族乡亲。
《人民日报》 (海外版)1955 年 1 月 24 日以 「黔南三奇----洞葬·枫香染·石上林」 为题,报道了杨通清的枫香染工艺。报道说,惠水布依族老人杨通清的枫香染,其绘制的布依族传统的 「大瓶花」 、 「反翅蝴蝶」 图案有青花瓷的润泽及工笔画的柔和,而 「双凤朝阳」 、 「鲤鱼含珠」 里的鸟和鱼的夸张变形酷似楚文化的造型。发祥于先秦江汉地区的文化怎么会影响到这么远的边寨?这需要文化史学者来进一步研究和解释了。
黔南州文化局、黔南州博物馆极其珍视杨通清的枫香染工艺,专门订购了他的数件枫香染制品,作为上乘的民间工艺品收藏。
二、傩面具
傩是古时驱逐疫鬼的仪式。惠水傩戏主要流传在边远的乡镇。当地亦称 「还傩愿」 。上演傩戏,一般是腊月农闲时或春节期间进行,意在求神还愿祈福消灾。傩戏的剧目繁多,在惠水乡间演出的主要有 《砍路》 、 《仙峰》 、 《买猪》 、 《报福》 等 20 多则。内容多为故事性的,也有祭祀性的,均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观赏价值。
傩戏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和耐人寻味,除其唱词的洗练和唱腔的高亢外,主要是靠其面具和脸谱艺术形象展示魅力。傩戏面具的雕刻工艺精湛,其脸谱艺术色调对比强烈,个性鲜明。作为宗教膜拜艺术,它出奇地把民间宗教性和民间艺术融为一体。
惠水傩戏班子所用的面具,皆出自当地艺人之手。清代以傩戏面具雕工精细著称的民间老艺人要数断杉的杨柳清先生。其第三代徒弟彭法祥卒于 1952 年,时年 82 岁,至今还遗留下来的傩戏面具有 24 种,其名称分别为:报福、花脸、判官、琴童、王婆、仙峰小姐、黄梁土地、红脸和尚、采药童子、柳三书生、杨四将军、红牯牛、黑脸李龙、引兵土地、指路樵夫、宣娘勾判、乱色秋娘、九州道士、十州和尚、梅香小姐、黑脸铁匠、黄脸铁匠、砍路将军、甘先生。现在,彭法祥的外孙张盛国也会雕刻傩戏面具,已复制多批。
制作傩戏面具,采用的是轻巧而又不易变形的白杨、梓木之类的材料,整块挖雕而成。通常是取 40 公分长的一截圆木,一分为二作毛坯,留出头盖所需占的部分,然后按人的眼鼻口的相应距离顺序雕刻,内凹外凸,凹处中间深度 10 公分左右,眼鼻口处都留有孔,便于表演时视物、呼吸和说唱。整个脸壳比例适中,偏重于实感造型。面具雕成后用油漆彩绘,惟妙惟肖。傩戏面具各种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较强,除女性和书生外,其他人物一般是夸张的可怖形象,面目狰狞凶恶,这是出于驱赶疫鬼的用意。武将的额头饱满,横眉怒目,眼窝加深,眼球特别突出而圆鼓,显得异常勇猛凶悍;小姐的脸庞修长,眉清目秀,白脸红晕,含笑传情。傩戏面具的着色与人物性格的处理脸谱化,一般白脸表示油滑,红脸表示忠勇,黑脸表示正直。男性脸壳上的胡须,通常用马尾嵌扎,飘然生动。
山区的百姓家,喜用傩面具挂在门楣,以示避邪祈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游客也喜欢选购一二个小巧的傩面具,一是作纪念,二是避邪保平安。
三、布依族剪纸
布依族剪纸在惠水民间广泛流传,已有数百年历史。广泛应用于民俗生活的剪纸样式,有各种绣花底样,如鞋花、帽花、背扇花、荷包花、衣边花、枕头花、帐檐花等。也有布贴花底样,如围腰花、被单花、衣裙花等,还有办丧事时肜的剪纸门笺,灵堂侧用白纸剪的 「对牛」 、 「对羊」 以及办喜事时用的 「双喜图」 等等。
剪纸作者多为农家妇女,表现题材往往是他们最喜爱最关心的事物。如花鸟、家禽、果木、吉祥图案及 「幸福」 、 「自由」 字样等。她们把向往、爱慕、祝福等心理活动寄托在其中。她们的艺术语言淳朴感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深受群众喜欢。
惠水的布依族剪纸,以雅水一带最为有名,当地布依族妇女,老老少少都喜欢剪纸。逢年过节,随时随地都在创作着为自己生活服务的剪纸作品。该地 10 来名布依族妇女的 20 多件剪纸作品,曾参加黔南州少数民族艺术剪纸展览,并获奖。雅水一带的剪纸,大多用作布贴拼花和绣花底样。雅水抹肘寨有一中年布依族妇女,名叫陈根香,从少年时就在其母的影响下,学剪纸花出售为业,其剪纸工艺已闻名遐迩。现在,她以剪纸花出售为业每逢场天,必在雅水场坝剪纸出售。她剪的围腰花有 30 多种,还有不少用于装饰衣物、被单的纸花纸底样,如 「喜鹊桃花」 、 「葡萄藤花」 、 「石榴花」 、 「脚篮花」 、 「童帽花等」,这些剪纸纹样清新,意味隽永,散发出乡土气息,是难得的民间工艺品。
四、苗族背扇
惠水摆金一带的苗族人家,当出嫁的女儿生了孩子,满月的那一天,娘家都要送去背扇,以显示娘家对女儿外孙的关怀的爱护。背扇,民间也叫 「背带」,苗语为 「啊裢」 。据当地寨老讲,娘家送背扇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代以前就有了这个风俗。
一床苗族背扇,精美昂贵。每逢节日集会,农妇都要用此背扇背上孩子,以示富有。
整床背扇由凹形背床、裤形披风和裤形垫毡三个部分组成。凹形背床上部分高 9 寸、宽 1 尺 5 寸,内心是用竹篾编成的扇背,背起孩子来,硬衬安全,下摆部分长近 2 尺。背床里子为青或蓝色土布。面子为棕、紫或朱红色暗花绸缎。上面用五彩丝线绣着喜鹊、桃花、阳雀花、柿子花、蝴蝶花等图案。还钉着各种几何图案的挑花花边,并嵌上银泡;背床上端有用纽扣承接的两根长 1 丈左右的宽布带子,上面亦有各种乡品图案。这是背孩子时节用来系缚的纽带,因带子较宽,系缚在母亲的肩、腰上,舒适省力。
裤形披风的裤形垫毡都是用于包遮孩子的;之所以做成裤形,是因为便于遮护小孩的小腿。披风的领子有几道绣花和挑花花边,共 4 寸宽。垫毡长 3 尺,宽 2 尺,下部有数条花边装饰。
一床苗族背扇共 40 多条花边,大小银泡 50 多个。做一床背扇,一般要花 1 年以上的时间,每天工余时做一点,真是 「慢工出细活」 啊!大多数的花边,还是女儿十三四岁时就学做起,出嫁时方做完。
苗族背扇是苗族典型的工艺品,它是苗族人民祖祖辈辈挑绣编织工艺的结晶。
近年来,省内外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到摆金考察民俗时,曾收购了不少摆金苗族背扇作为纪念品。
五、苗族银饰
银饰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品。佩戴银饰,是苗家最普遍的一种传统习俗。每逢过节和婚嫁喜日,妇女们都要穿上最漂亮的衣裙,佩戴上全套银饰,以示美丽、富有。全身和银饰制品色泽光亮,行走晃动,铿锵有声,其雍容华贵、绚丽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惠水苗族的银饰,皆为当地工匠所制作。摆金、三都、甲浪、鸭绒一带制作的银饰最具特色,共有几十种。分头饰、颈饰、手饰、耳饰、盛装饰等五大类。其中,头饰有银角、银花、银簪、银梳、银扇、插花、围头片等;颈饰有空心项圈、螺丝项圈、响铃项圈、连环项圈、雕花项链等;手饰有扁镯、空心镯、竹节镯、龙镯、刻章戒指、花瓣戒指等;耳饰有龙耳饰、泡耳环、絮环、耳柱等;盛装饰有银片、银泡、银铃、银右、银絮、围腰链以及有动植物、花鸟图案的银泡、银片,分别锁定在衣背、衣袖、前胸、背牌上。
摆金一带,有些盛装的妇女,全身饰有数百个银制品,重达一二斤。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摆金、雅水一带,有的童帽上装订着 「福禄寿喜」 、 「长命富贵」 字样的银饰和形态逼真的十八罗汉、观音银饰,这是难得的民间工艺精品。
银饰制作工艺,全用红炉锻烧,先在模型上制出粗品,再用工具雕凿刻打而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银饰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且价格不断上涨。苗家的银饰,不仅苗族人民喜爱,也颇受其他民族青睐,特别是旅游者,若能购得一二件小巧的苗家银饰,可谓心满意足。
六、民间刺绣
惠水各民族妇女挑花刺绣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宋代,古 「八番」 便以挑花刺绣制品向朝廷进贡。
惠水的民间刺绣工艺,分为刺绣、挑绣、编绣、行绣、绒绣、骑绣、湘绣、堆花绣、剪贴等。挑花是用针钱在布上进行挑制,以十字为基本针法,反面挑花正面看,先挑好图案的轮廓,然后配搭填充各种丝线。苗族挑花多在青、蓝布上挑刺白线、红线。现在,多流行以红色和孔雀蓝为主色调,用五色丝镶边。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布依族挑花多在白布上挑刺黑线、青线,现在,多以翠绿色、粉红色为主色调,配上黄、紫、蓝色,图案以花草为主。一些苗族、布依族挑花高手,可随心所欲地挑刺花、草、鱼、虫,花纹精致缜密,表面平整光洁,图案绚丽古朴。
刺绣一般是将棉布或绸缎作底子,卡在两个竹片编成的圆圈上,采取平绣、网绣、满地绣、铺绣、抽纱等技法制作图案。表现花卉、鱼虫、飞禽、走兽、楼台亭阁、人物,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惠水苗族、布依族的挑绣刺绣,一般用于袖口、衣领、裤脚、后肩、背扇、被面、荷包、童帽等。关山、长田、一带的苗族注重背牌的刺绣;摆金一带的苗族注重袖口、胸襟的刺绣;摆榜一带的苗族注重裙腰、裙脚的刺绣;鸭绒、鸭寨、合爱一带的苗族擅长剪贴绣,将五颜六色小布块,拼成漂亮的长裙,布块上刺绣的花纹色彩对比强烈,是最具特色的苗族百褶裙。惠水各地的布依族妇女,都很讲究穿戴绣花转腰,围腰上方用一块四方绸锻,绣上花鸟鱼虫,四周镶花边,色彩古朴典雅。现在,不少布依族姑娘,则喜欢在围腰上用布贴拼花,绣上 「幸福」 、 「自由」 等字样,作为一种新潮。围腰有两根飘带,上面有挑花刺绣的各种图案,带端有流苏,做工十分精巧。
七、民间乐器
能歌善舞是惠水各族人民的一大文化特征。每逢民族节日、婚娶嫁女、立房造屋等喜庆日子,人们都要表演民间歌舞,且以铜鼓、木鼓、皮鼓、唢呐、长号、箫笛、木叶、芦笙等民间乐器伴奏,乐舞交融,场面十分壮观。
这里,把惠水的几种民间乐器作一简介。
皮鼓 用桐木板拼成椭圆形木框,单面蒙上马皮、牛皮或羊皮,用铜钉扣紧而成。皮鼓一般高 60 厘米,鼓面直径 30 厘米。王佑、长安一带布依族艺人制作的皮鼓,不仅供应本县各地,还外销外地。
木鼓 惠水九龙、羡塘、定里、宁旺等地制作的木鼓,一般是把一段原木掏空为框,两面蒙上牛皮而成,最大的木鼓长约 2 米,鼓面直径 40 厘米左右,用木架支撑,以木槌敲击,声如雷鸣。
芦笙 在惠水,凡有苗寨就有芦笙。芦笙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笙管是用长短不一的 6 根竹子制成,外侧开按音孔,每管一音。吹奏芦笙时,双手捧笙按音孔,用嘴含笙呼吸气。芦笙音色明亮浑厚,多为合奏,亦可独奏。惠水摆榜、九龙、甲烈、斗篷等地已有上千年的制作历史。摆榜芦笙艺人朱启祥、陈面四制作的芦笙,在黔南很有名气。
唢呐 是惠水苗族、布依族地区流行的民间乐器。唢呐管为铜制,上小下大,形如喇叭花。管身以金丝榔、桐木、梓木制作,开八个音孔,管嘴以大麦杆为哨子,鼓气吹奏,发音高昂响亮。产地主要在三都、摆金一带。
大号 管口管身皆系铜制,不开音孔,吹奏时用气变音,号长 1.7 米,号口较大,直径 7 厘米。惠水三都镇的桐木寨,制作大号、唢呐的历史已有 200 年以上。桐木寨制作大号、唢呐的布依族匠人不少,他们制作的产品以音质好、外观精致、价廉物美驰名县内外。长顺、罗甸、平塘、安顺、龙里、贵定、花溪等地的群众都前来购买大号、唢呐。惠水民族文工队赴京演出时,就是在桐木寨订购了一双大号,中外观众对大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加赞赏。摆榜十人以上大号队气势磅礴,闻名县内外。
箫筒 亦称作洞箫。惠水岗度、祥摆、摆金、关山、摆榜等地的苗族都能制作。惠水箫筒为竹制、单管,长约 40 厘米,正面开五个音孔,底面开一个音孔,底面开一个音孔,直吹,其声优雅传情。箫筒不仅男青年爱吹,苗族女青年亦善吹箫,尤以岗度苗族支系女青年为最。
资料来源:黔南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