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前檐柱吊脚,「吊脚楼」 因此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 「阶息」 的 「美人靠」 。堂屋多是迎接客人、嘉宾朋友之地,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 1-2 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
房子的框架主导榫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三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足见苗族民居建筑工匠的工艺水平。吊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出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轻灵,居半边吊脚楼突出 「轻」 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
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这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是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的积淀和集中体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 2006 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资料来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