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启全制作人物肖像 于海洋 摄
面粉除了用于做吃的还能做啥?民间面塑艺人于启全与 3 位友人耗时一年多时间,用 200 多斤面粉捏出了面塑版 《清明上河图》 。日前,记者走进了于启全位于辽宁沈阳的面塑工作室,近距离了解了这项化平凡为神奇的传统技艺。
面塑人物 于海洋 摄
面塑,俗称 「捏面人」,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个流派。面塑艺人通过把面粉调成不同颜色的面团,并借助一些简单工具,便可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作为一项传统技艺,面塑目前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于氏面人制作技艺已有百年历史,于启全是第四代传承人,在他的工作室中摆满各式面塑作品,如三英战吕布、穆桂英挂帅、哪咤闹海等,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长达 6 米的面塑版 《清明上河图》 。据于启全介绍,这个作品包含 500 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 50 多头牲畜以及依据画作还原的房屋楼宇等。作品中的人物高度大多在 2.0 至 2.5 厘米之间,五官、胡须、发髻甚至表情都清晰可辨。
面塑版 《清明上河图》 局部 于海洋 摄
据于启全介绍,面塑版 《清明上河图》 完成于 2013 年,共耗时一年多时间。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创作这种大体量的群塑作品。除了 《清明上河图》,他还先后创作了 《红楼梦》 《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 《百子图》 等作品。其中,《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 曾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银奖。
谈及面塑艺术的历史,于启全介绍说,起初,每到逢年过节,老百姓都会捏面人以求吉纳福;逐渐地,面塑的民俗功用被不断弱化,转而成为 「食宠」,增添了许多饮食趣味;此后,面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颇受大众欢迎的民间技艺。
面塑版 《清明上河图》 局部 于海洋 摄
于启全对记者表示,自己从小在山东老家长大,对面食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他自幼便开始接触面塑,这一干便是几十年。经年累月的捏、搓、揉、掀不仅练就了于启全的一双 「巧手」,更成就了他的一双 「快手」 。
于启全非常擅长速塑。所谓 「速塑」,即是在短时间内以表演的形式塑造出对象的动作、形象和神韵。 2016 年,他在沈阳故宫为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现场制作面塑肖像,获得默克尔的连声称赞。
在于启全看来,捏得像的诀窍不在于 「形」,而在于 「神韵」 。他介绍,快是速塑艺术的灵魂,瞬间捕捉一个人的特点,手眼并用,迅速捏塑,这不仅需要天赋与灵感,更离不开长时间的练习。
于启全对记者表示,自己从事面塑艺术几十年,纯粹因为内心的热爱。为将面塑艺术广泛传播,他多次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展示活动,曾出访韩国、德国、东南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并现场表演制作面塑肖像。
他说,曾几何时,面塑艺人挑担提盒沿街叫卖是街头的一道风景;如今,「面人儿」 这种 「小玩意」 不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艺术殿堂,还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于启全向记者介绍面塑版 《清明上河图》 于海洋 摄
现在,于启全会将当下的流行文化和大众关注的话题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我的面塑想传达一种精神和张力,希望通过我迅速表演的过程,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让这门民间艺术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于启全如是说。 (完)
作者:王艺霖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