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思荣正在制作泥雕塑
一块块不起眼的泥巴,通过捶、打、摔、揉、捏等手法就变成了泥塑作品。 4 月 7 日,在市区阳光家园小区家中,第四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侯思荣,正在制作泥塑作品。今年 61 岁的侯思荣是宁夏中卫泥塑项目第四代传承人,30 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双手呵护这项技艺,又通过言传身教,让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从小接触绘画,结缘高庙爱上泥塑
走进侯思荣家中的工作室,门口摆着一张长桌,上面铺着一张满是墨迹的垫毡,墙上挂着一些书法作品,那些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玩意在这里格外显眼。窗边、展柜上摆放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成品泥塑作品,它们来自侯思荣的心血和创意。
「我爸是做木雕的,受他的影响,从小我就喜欢绘画。 23 岁时我去兰州跟画家刘万里学习了素描和国画,26 岁在中卫高庙开始学习古建筑彩画,28 岁开始学习泥塑。」 侯思荣说,为了能制作出更多优秀的泥塑作品,他接了许多泥塑活,在完成这些泥塑作品的过程中,他认真琢磨泥塑的技法,不断加以练习,技艺越来越熟练。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认为艺不在多而在精,这才是真正的传承精华。
侯思荣与高庙保安寺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 80 年代初,中卫高庙翻修,需要大量泥塑和彩画人才,他就加入了翻修高庙的队伍,从此迷上了泥塑并一发不可收拾。 2000 年,中卫高庙罗汉堂正式开建,侯思荣历时 3 年塑成了 500 尊罗汉。这 500 尊有站有坐的罗汉在全国独领风骚。许多参观过罗汉堂的游客,都对栩栩如生的罗汉像赞不绝口。来自山西的游客王岩说:「中卫高庙罗汉堂里的五百罗汉是我见过最好的。每个罗汉都有不同的姿势、不同的相貌、不同的表情,就连眼神和牙齿都各不相同,这很少见。」
钻研 30 余年,足迹遍布区内外
侯思荣的泥塑技艺在继承历代民间艺人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地优秀泥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大胆尝试探索创新,在艺术形式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语言体系。他泥塑技艺的特征表现为造型形神兼备、整体夸张等。所塑佛菩萨、罗汉的衣纹清晰流畅,面部表情典雅、威仪。特别是高庙罗汉堂罗汉造像,更是构思新颖,千姿百态,奇特怪异、形神兼备。
30 多年来,除了在中卫泥塑彩绘外,侯思荣还常年在外传艺,足迹遍及甘肃、福建等地,他曾为西部部分省、市、县认真研究制作了大、中型泥塑作品 5000 多件。 2004 年至 2006 年在甘肃省靖远县法泉寺塑造五百罗汉堂,2009 年在中宁县圆明寺塑造一些作品。
收徒授艺,传承泥塑技艺
泥塑是我市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是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雕刻艺术,也是珍贵民间传统雕塑艺术的延续。作为一门民间传统技艺,泥塑一直绵延不绝,但也曾一度中断。为了让泥塑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侯思荣一直在努力着。
「这几年,我也收了不少徒弟。一有空我就手把手教他们泥塑技艺,特别是塑像基本功,我每天都会要求他们练习基本功,毕竟基本功练好才能塑好像,晚上睡前我还会教他们绘画。我有七八个徒弟现在基本上出师了,可以自己塑像,我很开心,泥塑这项技艺后继有人了。」 侯思荣说。
如今,侯思荣的泥塑传承技艺团队有 13 人,已成功带出徒弟 12 人。而今他依旧广收门徒,通过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免费传授技艺,将自己积累的泥塑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资料来源:中卫市人民政府网